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苏明松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一立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纵观当前语文教学,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教学生认认字,读读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来没有一点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一点学习积极性都没有,更不要说学习效果会有多好了。通过观察无数的教学事例,分析发现,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中缺乏情感教育。因此,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领会语文教学的特点,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就会潜滋暗长。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之所在,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1、用情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
  钱梦龙先生说:“教师为主导。”那么“主导者”要先是“探路者”,先探出一条宽阔简捷的路来才能达到目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对作品的情感深入过程,即逐步从作品的阅读分析、备课中深入作者其所以如此表达的思路情感结构,力求通过作品达到与作者创作时的思路情感同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披文入情”的过程,即教师深刻认识“缀文者”如何“情动辞发”,并调动自己相应的情感走向,然后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相应情感与“缀文者”作品情感因素交流的过程,更通俗地说,就是教师、作者(以作品为表现)、学生三者情感的交流。只有教师本身做到“入情”“入意”,才能形成或接近作者经由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路情感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才不会是纯然的、冷冰冰的客观分析,而会有主观的、合乎作者原意原情的投入,使学生也接近或形成同构。这样,教师、作者(作品)、学生三者形成热切的、鲜明的、基本一致的情感共鸣,使思维发展,能力发展,所“导”之路,才不偏不斜,所向之的,才高效迅速。这不在于教师是否情感型的,而在于他自身的知识、学识水平。
  2、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情感诸因素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木兰诗》可从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入手,教师简介木兰从军的故事及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精心营造的这种情境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做到了“披文入情”。同时学生也领略到了作品中渗透的深深情感,激发起了藏在其内心的情感,而与作品产生了情感共鸣,达到了知识的传授与情感陶冶浑然一体的效果!
  3、在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情感,促进情感交流
  听说读写是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的、相辅相成的能力系统。教师要在这些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种种较为严密的思路情感结构,既求思路清晰,思想深入,又求情感投入,情感丰富。听一篇课文,听一个故事,听一段广播,听一次演讲和诗歌朗诵或者说一遍课文,说一个故事,叙说一个事件经过,参加一次演讲等,事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路,一定的主旨思想,并依自己的爱憎好恶投入情感,自觉地形成一种思路情感结构。写作,无论是成人的还是学生的活动,都有一个对生活、社会、自然界、人生的反映问题,因此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纯然表面的观察感知,或对生活浮光掠影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记忆、情绪、情感等多种因素,去对外物的观察感受,只有使学生形成与外物的某种情感关系,才能在他们的写作实践中真正反映外物,并使想象、思维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须在语文能力训练中时时抓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培养、丰富学生情感,促进情感交流。
  4、借助朗读,抒发内心情感
  “朗读”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体验。在朗朗书声中,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起点,积极能动地进入文本,重新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怀,物我交融,达到共鸣。朗读可让学生形成语感,在读中熏陶、吸取作品中内含的精神美与情感美。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让(下转第8页)(上接第9页)浓郁饱满的感情进入学生的心田,努力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如《黄河颂》一文“我站在高山之颠,望……”总领全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要读得铿锵有力,充满战斗的决心。总之,全诗要读出困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才能使师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领会作者的感情。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
  5、寻找心灵契合点,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相信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灵受到触动,会信心倍增,积极向上。有了这样的心理因素作动力,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自然,课堂上就不会只是教师单方面“抒情”了。研究表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大千世界的感受,心与作者共鸣、共振,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情感因素,对教材进行认真处理,以在教学中作为联系作者与学生的中介,三位一体,思路相通,情感默契。从而达到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使学生为之憾动,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要重视“情感”因素。让我们的孩子在情感之河中扬帆控航,乘风破浪,驶向知识的彼岸吧!实现语文情感教育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