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入传统文化
【作者】 向首明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建兴镇义丰小学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渗入到课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魅力,同时让学生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传承
【正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不仅仅是传统美德,更是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期,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立足语文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对此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情感,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说囊概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古代到现代这一核心价值观从来没有更改过,可看出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在《〈论语〉十则》、《〈孟子〉两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为学生渗透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让学生了解孔、孟两大圣人,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除这两篇文章之外,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知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就是礼仪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多处体现。《〈论语〉十则》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等,这些都是良好礼仪的体现,《陈太丘与友期行》更是向学生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鱼我所欲也》告诫学生要有一颗向善的心。这些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教师在弘扬礼仪文化的同时,稍加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最后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在古诗词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都是应勇就义、热爱祖国的伟大表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体现。面对如此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合理的将这些文化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进行授课,大量的时间用来讲课,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识不是很侧重,最后导致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是惧怕学习这种东西。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了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练习自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开展阅读课,组织学生每周开展一次阅读课,指导学生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家长都喜欢让孩子读一些外国书籍,而忽视了对孩子古典文化兴趣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文言文,因为这些知识里面蕴藏着太多的民族情感和传统思想,通过指导学生鉴赏这些古诗词,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还能让学生掌握文化的精髓,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情感的主战场,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式,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学习热情。
三、以课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热情
古典文章相对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很多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都持有一种害怕心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用学生较为接受的方式,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可以实施“课前推荐一本好书”的教学活动。会发现,很多学生推荐的都会是现代书籍或者是一些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很少人问津。因此,可以借此机会,故意向学生讲古典文学,勾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可以结合影视来充分展现古典文学故事。
四、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当中,应带领学生出课堂,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既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放松,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近几年,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可谓进行的如火如荼,高校为学生发放《三字经》,各大卫视开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如《中华好诗词》、《我们的节日》等,这些无异于将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校可以模仿这些节目流程,在学校开设“国学诵读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学校还可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结合教材举办学习型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或依据语文兴趣开展诵读比赛,或开展国学知识竞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機会去接触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时代所赋予的教師的责任与使命。但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古文教学及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努力,也不断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声有.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6).
[2]徐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3(09).
一、立足语文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对此进行充分的利用,挖掘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情感,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说囊概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古代到现代这一核心价值观从来没有更改过,可看出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在《〈论语〉十则》、《〈孟子〉两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为学生渗透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让学生了解孔、孟两大圣人,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除这两篇文章之外,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知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就是礼仪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多处体现。《〈论语〉十则》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等,这些都是良好礼仪的体现,《陈太丘与友期行》更是向学生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鱼我所欲也》告诫学生要有一颗向善的心。这些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教师在弘扬礼仪文化的同时,稍加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最后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在古诗词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都是应勇就义、热爱祖国的伟大表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体现。面对如此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合理的将这些文化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进行授课,大量的时间用来讲课,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识不是很侧重,最后导致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是惧怕学习这种东西。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了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练习自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开展阅读课,组织学生每周开展一次阅读课,指导学生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家长都喜欢让孩子读一些外国书籍,而忽视了对孩子古典文化兴趣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文言文,因为这些知识里面蕴藏着太多的民族情感和传统思想,通过指导学生鉴赏这些古诗词,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还能让学生掌握文化的精髓,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情感的主战场,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教学方式,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学习热情。
三、以课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热情
古典文章相对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很多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都持有一种害怕心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用学生较为接受的方式,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可以实施“课前推荐一本好书”的教学活动。会发现,很多学生推荐的都会是现代书籍或者是一些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很少人问津。因此,可以借此机会,故意向学生讲古典文学,勾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可以结合影视来充分展现古典文学故事。
四、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当中,应带领学生出课堂,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既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放松,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近几年,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可谓进行的如火如荼,高校为学生发放《三字经》,各大卫视开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如《中华好诗词》、《我们的节日》等,这些无异于将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校可以模仿这些节目流程,在学校开设“国学诵读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学校还可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结合教材举办学习型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或依据语文兴趣开展诵读比赛,或开展国学知识竞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機会去接触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时代所赋予的教師的责任与使命。但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古文教学及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努力,也不断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声有.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6).
[2]徐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