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小学作文教学

【作者】 唐 明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芦溪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小学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方面基础打得如何,将影响学生一生。小学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作文教学,提前习作,可学生总是摸不着头脑,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作文?兴趣第一。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知,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在命题和选材上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作文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选择合适的题目。如《我的妈妈》《一件小事》等此类题目,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进而树立起写作信心。其次,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上作文课之前,要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方式要多样,如故事导入、活动导入、情景导入等。
  二、细心观察、理性思考,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事、物,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使他们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教师可布置学生在课外观察蚂蚁怎么生活,蝴蝶是怎样化蛹成蝶的,花草的生长过程,猫狗的外形及生活习性等,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增强学生发现、捕捉生活的能力,并及时记录下来,写作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
  三、注重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应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实际经历,使学生运用比较自然的语言熟练表达自己的真实行动和观念,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注意训练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夫。一方面,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填鸭式教育培养的孩子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如何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呢?例如看到春来树木长出新芽,花儿露出笑脸,就可引导孩子树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规律”的观念;看到水滴穿石现象就要引导孩子树立“没有积累的过程就没有成功”的观念等等,并让孩子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和类比比喻的语言表达方法,引导孩子学习诗化语言。如看到路边的树木,就可以说:树是大地的儿女,树是人类的伙伴,树是小鸟的家,树是阳光下舞蹈着的精灵等等。又如看到鱼儿游来游去,可以说:鱼儿在捉迷藏,鱼儿在做游戏,鱼儿在赛跑,鱼儿在小河妈妈的怀抱里撒娇呢等等。这样在训练孩子书面语言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习作,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兴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笔者具体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给学生自信心。哪怕学生写得不太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学困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让他们从“怕写向“要写”、“会写”、“乐写”迈步,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习、品赏。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例如在写作《参观××公园》时,学生一开头就可以描写参观前的天气情况,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第一次跳伞》中的第一自然段。虽然公园里没有“机场”、“飞机”等景物,但可以有“蓝天上飘浮着朵朵白云,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也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点题,什么时候,我和谁高高兴兴地去参观××公园。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学会,为本次作文开了个好头,亦为主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注意求创,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
  (三)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五、作文的评改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表达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作文要求打破常规,与众不同。对作文中的幼稚、错误之处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一篇作文中,有创新精神的就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几年前,我的一个作文并不是那么好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写的是她爸爸出现外遇,被她无意碰见,她具体写了自己当时矛盾痛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朴实感人。我在课堂上巧妙地表扬了她。从此,她明显地喜爱作文了,屡屡有惊人之作出现。由此可见,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二)宣读学生的作品
  在作文教学中,发现有较好的作文,我都会在班上宣读,或贴在学校、班级的墙报上,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有了动力,学生就不怕作文了,积极性高了,作文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提倡交互式评改
  教师批改作文,是单向的活动。即使是面批面改,也只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双向交流,而不是一个老师和一群学生的多向交流。社会的发展使信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作文的评改建立一种交互式的模式十分必要。老师可以评论修改学生的作文,学生也可以评论修改学生的作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学生,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老师。对作文中的典型问题还可以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总之,小学作文的辅导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