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陈艳梅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禾丰镇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与生活互通的紧密相联性,让我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提炼,生活在数学中提高的二者关联。因此,解决生活问题就是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过程,创建生活化数学课堂,就是让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真实有趣有用。【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
【正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基于现实生活教学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效方法,新课改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生活化。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数学与生活中建立起通道,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即一是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思考与解决,二是数学知识生活化应用。这两种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发展数学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就应搭建平台,实现二者的互通,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这样教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品质。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使之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创设情境是新课改倡导的、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其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是我们信得过的能提效的良好方法,但其前提是要精心设计。根据其创设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而数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也就是把生活中的涉及数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数学化的过程,呈现一种学或者用的情境。这样,由于其设计是基于学生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的,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知经验,故而能激趣,能诱发学生思考,能促使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欲望,唤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从而达到诱发学生主体性发挥作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材上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没有生活性,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我们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超市购物的价目表,你打算哪几样物品,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
二、在生活与数学间搭建通道
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背景上学数学知识,二是在生活问题上应用数学知识,前者是生活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后者是数学生活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在我们生活化教学中应用得较多,效果也很明显。因此,有效的生活化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材与生活间搭建起一座通道,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似数学又生活的学用平台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实践能力。
(一)在生活材料中学数学。这是落实上文“前者”的有效方法,即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从现行教材来看,虽然有很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却不能拘泥于课本,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从而更具体深刻地深化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去寻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一想其表示什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曲,还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百分数。这样,无形中就打开了数学与生活的通道,让生活之水涌进了课堂,成为了数学教学的“活教材”。
(二)在生活问题上用数学。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即学以致用,形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时,教师就是要搭建平台,在新知识学习之后,直接将现与之相关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视野中,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在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分析、思考,并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学所培养的只是少数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因此,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注重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金国,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与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
[2]潘姝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2014年。
[3]徐国和,让数学走进生活——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小学时代,2010年。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创设情境是新课改倡导的、新课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其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是我们信得过的能提效的良好方法,但其前提是要精心设计。根据其创设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而数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也就是把生活中的涉及数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数学化的过程,呈现一种学或者用的情境。这样,由于其设计是基于学生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的,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知经验,故而能激趣,能诱发学生思考,能促使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欲望,唤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从而达到诱发学生主体性发挥作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材上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没有生活性,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我们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超市购物的价目表,你打算哪几样物品,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
二、在生活与数学间搭建通道
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背景上学数学知识,二是在生活问题上应用数学知识,前者是生活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后者是数学生活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在我们生活化教学中应用得较多,效果也很明显。因此,有效的生活化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材与生活间搭建起一座通道,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似数学又生活的学用平台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实践能力。
(一)在生活材料中学数学。这是落实上文“前者”的有效方法,即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从现行教材来看,虽然有很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却不能拘泥于课本,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从而更具体深刻地深化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去寻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一想其表示什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曲,还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百分数。这样,无形中就打开了数学与生活的通道,让生活之水涌进了课堂,成为了数学教学的“活教材”。
(二)在生活问题上用数学。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即学以致用,形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时,教师就是要搭建平台,在新知识学习之后,直接将现与之相关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视野中,让学生将书本上的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在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分析、思考,并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但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学所培养的只是少数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因此,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注重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金国,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与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
[2]潘姝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2014年。
[3]徐国和,让数学走进生活——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小学时代,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