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思维定势

【作者】 蓝元彬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不断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的现象及表现,这种思维定势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思维受到一定的阻碍。但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及科学地运用思维定势亦能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定势;应用
【正文】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公式变化少、题目类型少等原因很容易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一种思维局限化环境下的产物,但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思维定势往往也会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定式的两面性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定势一般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利用同样一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及程序进行不同问题的思考及解答。当这种思维定势与提出的问题的实际解决路线相重合时能发挥思维定式的正性作用,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问题;而当提出的问题与思维定式的思考路线及途径相反或不一致时,则会导致负面影响的出现。学生的思维在这种状态下受到一定的约束,使得解答问题出现错误或思考出现中断的现象出现。因此,思维定式在学习过程中的性质是由问题、教学内容等的性质决定的,具有双面性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巧妙運用思维定势进行数学学习。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应用思维定势
  1、正面引导,确保思维的正确性
  (一)新旧结合,帮助记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内部联系,学习新知识一般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过去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利用同学们的思维定势帮助其回忆过去学习的知识点,从而唤醒对于已学知识的记忆,帮助其在新的课程中更好地发掘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掌握新学习的内容,比如在进行对比的课程教学时,老师们可以运用同学们在学习除法与分数的时形成的思维定势关系引导学生们进行合理猜想:在比的基本性质中是否存在如同除法与分数这样的性质关系,从而巧妙地运用同学们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将比的性质融入其中。
  (二)由旧出新,展开思维
  数学作为理科学科的启蒙与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们思维能力的重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教导学生们性质、定理、解题方法,更要帮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正确、合理、高效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而思维形成的初期是脱离不了思维定势的帮助的。比如在一些简单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学生们在遇到某个量比某个量“多或者少”“大或者小”“高或者低”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加减法,而这种最简单的思维定势正是帮助新思维萌发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乘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某物比某物高多少倍的情况,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加法,而正是由于这种加法思维定势的存在,才会让学生们产生疑问:是否可以在这种定势中寻求某种规律,从而解决类似的多个相同数量相加的问题。而也正是这种思维的出现让乘法的教学得以顺利的引入。
  (三)思维拓展,培养兴趣
  小学数学相对于初中高中数学来说,应该更加富有趣味性,要让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且在这快乐中树立对于数学的兴趣。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们的课堂反应以及心理变换,关注学生们的成长与兴趣,即使是既定的思维定势,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数值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追击问题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无非是小明出门忘带钥匙了,以某个速度走了多久,他哥哥发现了,以某个速度追击,问多久能够追上之类的问题。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从几十年前开始题干就没有变过,生硬死板,很难抓住学生们的兴趣,但是如果换个现在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提问,课堂气氛和学生兴趣就会有极大的提高,例如:敌方残血英雄以某速度逃跑,逃跑一定时间之后我方英雄传送过来开始以某速度追击,问多久之后我方英雄可以击杀敌方英雄。这样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热点,便可以寓教于乐帮助同学们更加轻松地学习知识。
  2、合理优化,确保思维的活跃性
  (一)对比学习,总结提高
  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形成知识体系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而对比学习正是建立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方法之一,新知识的掌握如果只是单纯的树立在一个点上,那么这个知识点不仅很难被应用,甚至很容易被遗忘,因此在掌握新知识点的同时我们需要保证这个知识点可以串联进现有的知识网中,这样才能确保新知识可以被真正地“写入”学生的大脑中。而新知识的“读取”则需要对于基础知识有着很深厚的了解,这便突出了总结的重要性,所谓总结可以说是对过去思维定势的一个梳理,将新学习的知识点与过去的知识点相互对比可以使新知识很快地融入到已经既定成型的思维体系中,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时都是将其切补拼凑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求出面积,而同样的思维定势可以帮助同学们对比学习圆形面积公式,而正是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总结帮助同学们掌握了求其他各种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基本方法。
  (二)注重本质,摒除套用
  在运用思维定势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不知不觉的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套用”。运用思维定势教学不等于套用,并且如果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套用旧知识的一些方法反倒会让学生们产生迷茫。过于相近的内容,过于相近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使学生们将其混淆,最终结果就是新旧知识的碰撞导致两败俱伤。因此在进行思维定势的运用中一定要注意到所学知识的本质教学,让学生们了解到知识点的本质原理。因此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旧知识点的思维定势展开新知识点的讨论,但是切不可以将旧知识点全盘套用进新知识点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维定势的两面性——既能帮助学生们快速接受新知识又会导致思维局限性的产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各位老师朋友们一定要合理地利用思维定势,不能盲目依赖,也不应弃掷逦迤。
  参考文献:
  [1]谢圣霞.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理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2(17).
  [2]周海东.思维定势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探讨[J].广东科技,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