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作者】 彭琼华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文峰一小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导
【正文】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为了使学生都有一对强硬的翅膀,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近年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鼓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燃起学生阅读之火,首当其冲要数阅读氛围了。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效果明显。首先,教师以身作则,作出表率。作为语文老师,我带头读书,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营造阅读的氛围。实践已证明,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除了以身作责,我还利用语文课的课前3分钟时间让孩子们按序进行朗读表演比赛,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此外,我还利用班会活动时间进行读书活动交流,对书读得多的孩子进行奖励,奖品就是一本本课外书。当然,每学期放假我必不可少的作业是好书的推荐。
  二、推荐课外读物,拓展孩子的阅读宽度和长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阅读兴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推荐时首先要迎合学生兴趣。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去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淘气包马小跳》能畅销全国了。
  2、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
  阅读名家名篇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名家名篇的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名家名篇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就会感受到名家名篇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其实,我们并不期待名家名篇能教会学生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
  三、教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实效
  氛围营造了,兴趣激发了,也有书读了,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去积累、去运用,可以说阅读的收效甚微。要想让学生爱读、会读,读得有效,还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这也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阅读方法有很多种,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我们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浏览法。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大,可以说书籍浩如烟海,人们不能对所有的文章都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或内容不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可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写法等。
  2、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等,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导阅读时,不仅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最后还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明白关爱别人是美丽的,要学会关爱他人,想着他人。
  3、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者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圈、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它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特别要提倡写读后感。写读后咸属于创造性读书,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习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阅读习惯,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持续性。
  好的教师不仅传授阅读知识、教会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质疑问疑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有所帮助,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搭建展示平台,凸现阅读的个性
  一池清水,只要拍击,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学生的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把开展的各项丰富的活动作为学生阅读的“激活点”,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读会、猜谜语、读书征文等,学校也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古诗词大赛、童谣朗诵会、成语接龙等。这不仅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同时这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又转化成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动力。
  “学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学会读书。”我相信,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入手,科学地指导、及时地检查、有效地评价,就一定能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从而把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