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作者】 刘秀文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初中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课程名称上就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视它为副科而不重视,学生学习也毫无兴趣可言。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培养策略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正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原称《思想品德》,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该课程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在不少地区它作为中考等级科目,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把它视为副科,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名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道德与法治》替代,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但是不少教师、家长及学生还依旧把《道德与法治》作为“副科”而待之,学生学习也毫无兴趣可言。可见,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国家的重视,还要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改变观念,尤其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道德与法治》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这位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这位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这位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民主思想,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具有平等人格的人,尊重他们的感受、思想和愿望,努力用开放、探索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参与的自由和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心理学学者的研究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增长,以及在学校、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和社会活动的参与程度增加,他们对自己的成熟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自我体验,感到自己已不再是儿童,已经进入成人世界,渴望和包括父母、老师在内的成人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创设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2.教师要以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只是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偏袒、冷淡和歧视,才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不满,疏远乃至反抗。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要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待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切实地帮助他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关心,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有了我们的真情投入,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学生是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富于情感,热烈地追求着美。美的事物对他们始终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诱发力和感染力。一个从外表至内心都很美的教师,他的照人的风采,往往能增强他对学生的亲和力,让学生自发地爱上这个老师,爱上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必须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拓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高教育艺术,努力做到:衣着朴实整洁而不呆板,举止态度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轻松愉快而不懒散,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知欲是一种渴求获得知识的心理状态。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他们交往和活动范围扩大,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贪婪地汲取陌生的知识,热烈地追求探索新事物,不但对所学科目比较重视,而且开始对国内外政治、经济事件,以及文化、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
  1.精心设计导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上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觉得《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特别重视导入这一环节,导入得好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兴趣。形象、真实、直观的投影、录像、录音、图片、模型等教学媒体,不仅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兴趣,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3.补充生动、新鲜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喜欢了解一些有关地理、历史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应不失时机的给学生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
  4.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三、正确对待学生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转第14页)(上接第15页)
  少年期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急剧增强,即我们所说的“表现欲”增强。表现欲是由于外界信息刺激,激发出来的动情、动心而要形外的欲望。一般说来学生的表现欲是一积极参与意识的表露。对此,教师应该予以珍视,并应悉心培养。但是,这种参与意识如果不讲场合的表露过分,就容易被人认为“显示”。正因为“表现”与“显示”近乎双胞胎,易于混淆,难以分辨,所以在实际施教中,有些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谦逊美德,而不加区别地抑制学生的“显示”,因而常常扼杀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久而久之,将扼杀的是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学习兴趣。那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呢?我认为:
  1.要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表现欲。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内隐、含蓄、带有某种自我抑制的学生的表现欲。这对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有重要意义。
  2.要用爱心去保护学生的表现欲。即使学生的表现欲以“显示”的方式反映出来时,教师也要给予理解、关怀和恰当的鼓励,不宜泼冷水或压制,切忌不要因泼脏水连同婴儿一起泼掉;即使不能让学生的表现欲付诸行动,也要用爱心对学生的表现欲表示称赞、支持,然后给予解释。        
  3.要精心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表现欲,首先是在不用教师诱导学生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并反映出“表现欲”的情感冲动而又付诸行动时,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个良机。并巧妙地引导过渡到与此相关的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去,以此去强化使之养成习惯。其次,要创造使学生有“用武之地”的外部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办墙报、手抄报等等,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从而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
  四、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提到了新的高度,要真正改变过去的那种学科尴尬局面,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育人目的,必须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学生真正“爱学”、“乐学”。
  参考文献:
  [1]陈录生、马剑侠.新编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03.
  [2]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