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作者】 郑晓兰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灵仙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工具,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工具,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就能在激发兴趣、发展个性,拓展视野和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正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科技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其二者之间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凸显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因此,作为教学首始的兴趣激发,便成为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首要任务。实践中,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在进行新课的学习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金华的双龙洞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金华的双龙洞:双龙洞在哪儿呢?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金华的双龙洞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了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促进主动学习
感悟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能力,作为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感悟能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而感悟是学生主体自主参与的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渐渐,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小了”一句中“渐渐地”一词,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先听两组声音:一组雷声由大慢慢变小;一组雷声突然变小,学生马上指出第二组声音不对,可见,学生主动领悟到雨的变化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像:花儿慢慢地开放,太阳从海上慢慢升起......学生马上举手用“渐渐”说话,不仅说了老师展示的画面,而且还马上联系生活实际说了很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感悟词语,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帮助学生拓展见识,开阔视野
走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其拥有海量的信息,即使是指定的内容,也有无数与之相关的内容,能有效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内容,我们可事先搜集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拓展学生见识,开阔他们视野。
四、化解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化解重点难点,是我们课堂努力的教学追求。我们知道,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的科技工具,可将图形在静、动;大、小变:慢、快之间进行切换。画面生动,图、文、声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如《蝙蝠的雷达》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当“>>>”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较有效的突破。
总之,信息技术只要合理应用,其作用是巨大的,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我们要科学应用,不能一味为了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而将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使多媒体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文献:
[1]王智敏,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15年。
[2]邹国伟,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一、激发学习兴趣,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凸显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因此,作为教学首始的兴趣激发,便成为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首要任务。实践中,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在进行新课的学习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金华的双龙洞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金华的双龙洞:双龙洞在哪儿呢?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金华的双龙洞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了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促进主动学习
感悟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能力,作为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感悟能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而感悟是学生主体自主参与的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渐渐,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小了”一句中“渐渐地”一词,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先听两组声音:一组雷声由大慢慢变小;一组雷声突然变小,学生马上指出第二组声音不对,可见,学生主动领悟到雨的变化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像:花儿慢慢地开放,太阳从海上慢慢升起......学生马上举手用“渐渐”说话,不仅说了老师展示的画面,而且还马上联系生活实际说了很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感悟词语,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帮助学生拓展见识,开阔视野
走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其拥有海量的信息,即使是指定的内容,也有无数与之相关的内容,能有效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内容,我们可事先搜集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拓展学生见识,开阔他们视野。
四、化解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化解重点难点,是我们课堂努力的教学追求。我们知道,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的科技工具,可将图形在静、动;大、小变:慢、快之间进行切换。画面生动,图、文、声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如《蝙蝠的雷达》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当“>>>”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较有效的突破。
总之,信息技术只要合理应用,其作用是巨大的,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我们要科学应用,不能一味为了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而将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使多媒体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文献:
[1]王智敏,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15年。
[2]邹国伟,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