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用区块链接带动教学
【作者】 甘甜甜
【机构】 四川省彭州中学
【摘要】执教6年,由少不更事慢慢的开始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尚不成熟的感悟。以小说为引子,简要谈谈从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到高三的一些具体的实践过程,以此来反思自己教学工作。【关键词】小说;聚焦;感悟
——以高中小说为例
事无巨细的教法,长篇大论的笔记,繁琐的ppt,或许学生在课堂展示出来的却是这样的状态:忙于抄笔记(甚至部分学生连笔记都省了,索性要课件)、像听评书般听课,管他教师如何忙忙碌碌,怎样喋喋不休。身为一个89年的年轻教师,或许在他人看来,应该站在热衷于借助多媒体的教师队伍中。是的,互联网时代不仅带来了我们教学方式上诸多的突破,还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展现了更生动的课堂,这些都毋庸置疑!我会借助多媒体,只是在需要的地方,出现在该它出现的时间里。但个人并不是十分习惯于依靠ppt上课,我所理解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教师激情引导(我喜欢手舞足蹈,并且常常面部表情还必须到位)+学生思维交织。过多使用ppt来完成教学,会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课堂生成的东西才是最迫切需要的东西。聚焦课堂才是我们该思考的课堂。
接下来我就以高中教材的部分小说为引子,谈谈具体的实践过程。
一、常规教学的要求
对课堂的第一个强制要求便是自学。为什么说是强制?假如学生没有自学,我会停课让他们完成。学生不去自学,那上课何谈理解?何来思维?这样的课堂岂不是又回到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去了。
每单元上课前,一定要先解读教材上的《单元导读》,教会学生学会用大局观来审视,明确单元任务。
凡是课堂上做的思维训练的题,没有我的指令,任何人是不可以翻阅参考答案的。只有需要比对研究或者修改参考答案时,才可以使用。
课堂要求摆放三只不同颜色的笔及语文课堂训练本(专门用于课堂上思维训练的)。铅笔,用来自学的。(对于自学不妨简单的阐释一下:所有的自学教材会提前一两天发布相关需要完成的问题;但文言的自学已有部分固化。其一翻译文段,即使遇到不会的利用推导关系也必须写出来。在自己困难的划线句下面打“?”,认为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构架而言重要的知识下面打“*”。其二,在书上落实文言的基本常识,当然就包括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红笔,用来纠错的。学生的自学和课堂的讲解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他们进行纠错;彩色荧光笔,勾画整理重要信息的。多种颜色笔的使用需要固定下来,便于后续学生有条理有针对的复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于学生的笔记我会允许有较大的差异,除非是学术性的知识点会板书或者呈现笔记,其他笔记估计只能保证大致符合所谓的要求。原则上,只要我在讲课(通俗来说也就是在说话)学生是不允许“刷刷”做笔记的,除非明确告诉他们。那他们上课干嘛呢?想—写—听—想,这就是主要内容。笔记什么时候做?一般有两种情况,就某个知识点研讨完之后,学生根据刚刚所讲自我总结笔记;要么课堂结束前5-10分钟自己进行整理笔记。因此,学生的笔记在表述方面差异较大。笔记是学生自己做给自己看的,那么也应该是基于学生自己理解自己表达所得,假如我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又有多大价值呢?
二、关于小说教学实例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必修五第一单元均设置为小说的阅读鉴赏,今天以必修三为例,谈谈个人对小说教学一些粗浅的想法。大多数教师会按照常规的第一课,第二课的编排顺序依次进行讲解,或许,这并不是我所想要的。
第一阶段,整体感知。
解析《单元导读》,回顾初中关于小说的基本知识。高中生对于小说的情节理解上是基本没有问题的,重点关注人物、环境、主旨三者之间关系
第二阶段,自学阶段
相关问题:1、读题目,读到哪些有效信息?
2、三篇小说,你最喜欢/讨厌/同情其中哪个人设?需回答你的理由看法,要求原文寻找论据。
第三阶段,课堂研讨
(一)落实自学阶段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解析题目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林黛玉)、事件(进)、地点(贾府)
这时候,紧接着问学生林黛玉为何要进?怎样进的?(让学生自己体会封建等级制度以及黛玉为何“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再问学生你们喜不喜欢贾府?(都回答“不喜欢”,趁机问他们理由)
《祝福》:事件
问学生祝福谁?(学生都回答“祥林嫂”),追问为何?(这时候学生七嘴八舌早已把故事情节梳理完毕)
《老人与海》:人物(老人)、地点(海)
问学生老人与海发生怎样了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2、 三篇小说,你最喜欢/讨厌/同情其中哪个人设?需回答你的理由看法,要求原文寻找论据。
此时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不妨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我用了4节课),慢慢聆听,会惊讶于学生的成长。
(1)自由发言
(2)学生评价补充(有可能会产生分歧,需要教师稍加引导,我并没有刻意去判断孰是孰非)耐心等他阐释完理由后,在他说原文论据时可以追问式引导。
比如:学生甲回答喜欢王熙凤,因为她漂亮,论据是“一双丹凤双角眼……”。这时可以追问学生这种刻画人物的手法叫什么?
(3)归纳整理
要求学生自行归纳整理
(二)自主研讨
1、《祝福》和《林黛玉进贾府》相比较起来,其主要刻画的是祥林嫂,但是却在故事情节中穿插了诸多的其他人物,能不能不要?(引导学生思考情节、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主旨之间关系)
2、《祝福》和《林黛玉进贾府》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学生归纳技法性知识并根据教师补充,整理形成最终笔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1、谈谈对三篇小说阅读后的心里感触。(我并没有去要求学生从哪个角度出发)
2、教师谈自己的触发点
(四)课外知识补充
1、相关作者、人物、文章的补充。如对《红楼梦》的,甚至观看了部分《百家讲坛》
2、适当补充少许题
高一高二毕竟不是高三,不能把每堂课都上成了技巧答题课,更多的还是感知,但是相关的题还是得适当的做,不过此时更多的还是聚焦思维品质的训练以及审美情趣的体验。
三、 备战高考
我们终究还是逃不过高考的分数论,进入了高三,我是这样告诉学生的:“高三的语文,就是极具功利性和目的性的。你去学每一个专题,你去做每一套题,你都应该考点明确、知识明确、目标明确。基础的理论性知识,将是你想得高分的前提条件。把高考比作修筑房屋,你的高一高二就是在提升自己怎样修房子;一轮就是你在打地基;二轮就是你在砌砖盖瓦;而高三最后的有效复习应该是你在锦上添花,而非拆你的东墙去补你的西墙!”
1、 一轮夯实
分专题讲解,学校统一使用的是《世纪金榜》。里面的内容我根据学情进行了删减,同时也打印了部分专题资料。我采用的是学生先自行回顾相应知识,然后快速上题,并没有直接讲答题技巧。大多试题都是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的、有时间限制的训练,并非课堂上一味的盲讲。每堂课每道题都会原生态呈现学生答案,(我使用的是投影仪和希沃授课软件助手)学生的错误并不由我指出,而是学生自己生成,很多时候我感到自己就像是个搬运工而已。他们负责集体看黑板找错误,我就负责根据所说拿红笔在投影仪下进行简单修改。然后我会给2-3分钟左右让每位学生自我修改,下达指令“评价参考答案”。整理完毕,马上进入下一道同类型题,当堂再次做,然后又重复前面所提到的步骤。一般3道题,学生基本就能够自行归纳整理出答题技巧。当然,遇到某些问题时,还是需要引领大家。
渐渐的学生有了系统的知识框架,这一时期学生的整个答题和卷面已有了很大进步。
2、二轮规范
在二轮中,仍然采用课堂做题和课后习题两种结合。课后的题,第二天上课5-10分钟进行点讲。遇到有问题的,课堂上精炼精讲,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回归一轮,回归一轮的基础知识!研讨答案,规范细节。这一过程我更反复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往往是让学生寻找同类型题不同的或者相似的问法进行系统的比对研究。
以最近一次考试的小说《我要去北京》为例。其中第二题考的是“张二狗是怎样的人物形象?”,仍有学生这样答:1.有责任心,对家庭负责;2、辛苦但却自强自立;3、好面子,爱撒谎。姑且不管正确与否,单单看答案就知道该生审题出现偏差,没有抓住题目中的“是”。这时再问学生:“张二狗有怎样的人物形象?”以此类推,让学生梳理所有小说人物形象的题型,并依次进行比对研究。
结语:我认为的一堂语文课所谓的收获不一定要很多很丰富,但一定是要学生自己觉得有用的,或许是对其高考的分数,或许是对其文化的浸染,抑或是对其人生的熏陶……聚焦课堂,这个焦点很多时候有那么一两个足矣!我不是一位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但是我渴望成为这样的一位语文教师:一位不仅仅是只会教语文书的先生匠,而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当他们在那某年某月某日,走过人生来时的路,还能想起自己曾经的高中语文教师,还能微笑着道一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上便是个人目前教学中粗陋的一些感悟,有诸多不恰当的地方。语文教学的道路听者容易,行者艰难,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