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课堂回归生活

【作者】 彭琼华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文峰一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杜威“教育既生活”的著名思想,更是强调儿童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可见,生活化教学的确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什么是生活化教学呢?教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在日常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在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这一课,要求讲如果遇到残疾人,该怎么说,怎么做。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然后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将心比心》一课时,要求学生从阿姨和母亲的语言中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我采用移情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体会到“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同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进行迁移训练。通过模拟表演的方式再现这些生活片段,这样做不但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三维目标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在小组合作这一教学环节,我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用美丽的图画来描绘桂林山水的美,可以扮演游客通过游览桂林山水发出由衷的赞叹来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可以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桂林山水的美,还可以用歌曲来咏唱桂林山水的美。抒发课文的情感。这样,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每个人都学有所长,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让课堂回归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