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注学生问题 盘活语文课堂
【作者】 袁小玉
【机构】 新疆克拉玛依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是学习的诱因。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课堂上才会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需“将课堂质疑解惑进行到底”。
将课堂质疑进行到底,表现在问题实实在在是由学生提出来的,课堂就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在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提问,学生每一个问题都会在不同的范围内得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为主,学生的问和学走在前面,教师的教和导跟随其后,随着学生的学不断调整节奏和方向。
一、确立简化的教学环节,创造学的空间
华南师大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说: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天生具有探究与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当文本呈现于学生面前时,阅读和探究的需求就产生了。因此,把阅读思考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才有机会走进文本之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与作者的思想“心心相印”,从中琢磨出一些“语文味”来,但在意犹未尽时,才会产生问题,才会产生有深度、有价值,值得推敲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教师就要调整课堂教学的流程和节奏,简化课堂引入的繁琐,过渡形式的反复切换,媒体使用的频繁变化等,让课堂教学环节简化,尽可能多的把教学时间留给学生。以下是我这两年探索的简化的课堂教学流程。
以上教学流程实现了这几个方面的改变:一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主线,学生的自学、质疑、读书、交流、思辩等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二是教师发挥着助学作用。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旁边,或在学习前予以指导,或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地点拨,时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点;三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遵循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即“初步感知—深读质疑—再读交流理解—迁移与表达”这样一个文本阅读与学习能力自我构建的过程,而这三者的变化真正体现了课堂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二、既备教材也备学生,做到有备而来
当教师完完全全地将提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放给学生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卸下了教的任务,而跟着学生跑。相反,需要教师思考更多的问题,做更多的准备。这样,课堂才能达到走高密度、高效率的目标。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前,按照常规教学备课,一般是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的言内之意,言外之境、之情。根据教学任务和文本特点,设计一定的问题和辅以一定的教学手段。一位名师就设计这样几个主干问题:读第一自然段,发挥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析第二至四自然段,想一想:谁敢做黄河的主人呢?他凭什么做黄河的主人呢?品析六至七自然段,想一想艄工是个怎样的人?课堂上,教师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在多媒体和学生朗读等烘托之下,课堂也常会出现热闹的景象。然而,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之下,很多鲜活的语言信息被隔离了,文本丰厚的意蕴被窄化了,语文课堂很少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一旦教师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教师就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分巨细地研读文本,从不同角度琢磨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不仅要研读文本,还要预想和研究学生的问题。对问题怎么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等都要进行预想。一位教师在《梅花魂》一课的备课中,就写下了以下备课菜单:
学生则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和问题走进课堂,师生、生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碰撞是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将思维引向深入。以下是师生学习的一小部分过程:
生:为什么用梅花魂作题?
生:1、点题;2、引人入胜;3、文章后面写到“我们中华民族除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有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生:文中将写外祖父每当读到那三句古诗时,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为什么呀?
生:这三句诗都是写思乡的,外祖父读诗生情,所以会流泪。
……
学生关注的焦点是具体的语句、词汇、情节、形象,然而正是这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才能托起语文的形象天空,才能使语文学习有滋有味。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个思想,就产生两个思想。再细细推敲学生的问题,虽然有时显得琐碎,有时囿于情节,但是,深入展开,都能触及文本的内里,问题的实质。同伴之间的交流更能够唤起思考的热情和挑战的兴趣。在学习中,学生抓住提心吊胆一词进行理解,是非常可贵的,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解读思考的偏差,不失时机地进行质疑推进,或者点拨提高,都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意完成的。
三、研究学生的问题,做到合理整合
学生自己能够提出了问题,就需要教师有把握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和智慧。否则,课堂很可能变成学生低水平问答的场所,变成学生因脱离文本追牛角尖,而导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就要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学生的问题,研究学生的问题,进而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把握他们的兴奋点和兴趣点。依托教学目标,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以便于在教学中调整好教学的节奏和把握好重难点。我在教学研究中,通过这样几个途径了解学生的问题,一是在学生的预习本上,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疑问,二是在第一课时小组合作交流后,由小组长把本组的疑问搜集起来。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问时,学生就留下了十六个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教师突破重难点的问题,同时,不同小组会从不同角度提同一个问题,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研究如何因势利导,适当整合,让学生的每一个疑问都有效地解决。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方案。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对教学流程进行框架式规划,既做到了尊重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提高。
通过让学生思考、质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对问题的了解,那看似不经意的点拨、追问,实实在在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是可悟得而难以言传的。学生在阅读及深度讨论了文本之后,这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教师再将大家的注意点转向有感情朗读课文,变换读书的方式,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质疑问难”是学生本能的心理需求,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不竭动力。而关注学生的问题,将“质疑问难”贯穿课堂始终,就能点燃起师生、生生交流思考的激情;就会搭建起师生深度对话的平台,走进文本的深层,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忘我学习的美好境界,从而盘活语文课堂,真正实现《新课标》中的主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课堂上才会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需“将课堂质疑解惑进行到底”。
将课堂质疑进行到底,表现在问题实实在在是由学生提出来的,课堂就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在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提问,学生每一个问题都会在不同的范围内得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为主,学生的问和学走在前面,教师的教和导跟随其后,随着学生的学不断调整节奏和方向。
一、确立简化的教学环节,创造学的空间
华南师大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说: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天生具有探究与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当文本呈现于学生面前时,阅读和探究的需求就产生了。因此,把阅读思考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才有机会走进文本之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与作者的思想“心心相印”,从中琢磨出一些“语文味”来,但在意犹未尽时,才会产生问题,才会产生有深度、有价值,值得推敲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教师就要调整课堂教学的流程和节奏,简化课堂引入的繁琐,过渡形式的反复切换,媒体使用的频繁变化等,让课堂教学环节简化,尽可能多的把教学时间留给学生。以下是我这两年探索的简化的课堂教学流程。
以上教学流程实现了这几个方面的改变:一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主线,学生的自学、质疑、读书、交流、思辩等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二是教师发挥着助学作用。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旁边,或在学习前予以指导,或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地点拨,时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点;三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遵循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即“初步感知—深读质疑—再读交流理解—迁移与表达”这样一个文本阅读与学习能力自我构建的过程,而这三者的变化真正体现了课堂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二、既备教材也备学生,做到有备而来
当教师完完全全地将提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放给学生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卸下了教的任务,而跟着学生跑。相反,需要教师思考更多的问题,做更多的准备。这样,课堂才能达到走高密度、高效率的目标。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前,按照常规教学备课,一般是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的言内之意,言外之境、之情。根据教学任务和文本特点,设计一定的问题和辅以一定的教学手段。一位名师就设计这样几个主干问题:读第一自然段,发挥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析第二至四自然段,想一想:谁敢做黄河的主人呢?他凭什么做黄河的主人呢?品析六至七自然段,想一想艄工是个怎样的人?课堂上,教师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在多媒体和学生朗读等烘托之下,课堂也常会出现热闹的景象。然而,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之下,很多鲜活的语言信息被隔离了,文本丰厚的意蕴被窄化了,语文课堂很少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一旦教师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教师就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分巨细地研读文本,从不同角度琢磨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不仅要研读文本,还要预想和研究学生的问题。对问题怎么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等都要进行预想。一位教师在《梅花魂》一课的备课中,就写下了以下备课菜单:
学生则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和问题走进课堂,师生、生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碰撞是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将思维引向深入。以下是师生学习的一小部分过程:
生:为什么用梅花魂作题?
生:1、点题;2、引人入胜;3、文章后面写到“我们中华民族除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有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生:文中将写外祖父每当读到那三句古诗时,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为什么呀?
生:这三句诗都是写思乡的,外祖父读诗生情,所以会流泪。
……
学生关注的焦点是具体的语句、词汇、情节、形象,然而正是这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才能托起语文的形象天空,才能使语文学习有滋有味。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个思想,就产生两个思想。再细细推敲学生的问题,虽然有时显得琐碎,有时囿于情节,但是,深入展开,都能触及文本的内里,问题的实质。同伴之间的交流更能够唤起思考的热情和挑战的兴趣。在学习中,学生抓住提心吊胆一词进行理解,是非常可贵的,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解读思考的偏差,不失时机地进行质疑推进,或者点拨提高,都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意完成的。
三、研究学生的问题,做到合理整合
学生自己能够提出了问题,就需要教师有把握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和智慧。否则,课堂很可能变成学生低水平问答的场所,变成学生因脱离文本追牛角尖,而导致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就要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学生的问题,研究学生的问题,进而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把握他们的兴奋点和兴趣点。依托教学目标,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以便于在教学中调整好教学的节奏和把握好重难点。我在教学研究中,通过这样几个途径了解学生的问题,一是在学生的预习本上,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疑问,二是在第一课时小组合作交流后,由小组长把本组的疑问搜集起来。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问时,学生就留下了十六个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教师突破重难点的问题,同时,不同小组会从不同角度提同一个问题,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研究如何因势利导,适当整合,让学生的每一个疑问都有效地解决。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方案。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对教学流程进行框架式规划,既做到了尊重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提高。
通过让学生思考、质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对问题的了解,那看似不经意的点拨、追问,实实在在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的含义的理解是可悟得而难以言传的。学生在阅读及深度讨论了文本之后,这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教师再将大家的注意点转向有感情朗读课文,变换读书的方式,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质疑问难”是学生本能的心理需求,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不竭动力。而关注学生的问题,将“质疑问难”贯穿课堂始终,就能点燃起师生、生生交流思考的激情;就会搭建起师生深度对话的平台,走进文本的深层,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忘我学习的美好境界,从而盘活语文课堂,真正实现《新课标》中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