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议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作者】 刘 瑶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行知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一、加强言语实践,实现心灵的交融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烁。“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朗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
  二、抓住关键,培养语感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抓住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品评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感觉。如在《荷花》一课的朗读教学中,我突出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另外,还要指导好对话,对话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角色朗读,抓住学生爱读、爱表现的这一心理,鼓励学生反复读,在角色体验中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出重点词句来朗读,学生不仅有浓厚的“读”的兴趣,而且读得绘声绘色。如在《两只小狮子》的对话朗读中,我重点抓住“慢吞吞”、“凭着”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好那种炫耀、高傲、自信不疑的语气,体会到懒狮子想依靠父母生活的错误想法。通过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丰富了语言库存,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三、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意蕴,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泳,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久之,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说:“寒假在家,取出书试读、再读,在梦中背书。开始时起立大声背书,一口气即是5页。”朱光潜谈到读书时说:“精选几篇经得起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两位名家的言谈道出了朗读背诵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四、积累运用,丰富语感
  语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达到“意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不仅能使他们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儿童外部语言的出现和丰富,关键在于大脑内部的储存和一个人积累语言库存的多少,是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胸藏万汇凭吞吐”,才能“笔力千钧任弥张。”语言感受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大量阅读,特别是“熟读成诵”,它能使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因此,老师要选择优秀的文章,指导学生泛读,并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以及鼓励学生多写语感笔记。语感笔记专门记录自己学习语言的感受。凡是平时在听、说、读、写中对语言有准确敏锐的感受都可记下来。不但要记感受,而且要写下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并对这种感受进行分析。笔记可长可短,可多可少。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感能力定会得到逐步的提高,从而架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的桥梁。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