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 有效性提问和有效理答
【作者】 孙 凤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关键手段,也是教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而学好化学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科学探究。从当前的农村初中化学课堂现状来看,实验探究这一块内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到初中学生化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对此,下面就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有效提问和理答方面进行探究。【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科学探究;有效提问;有效理答
【正文】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效理答使学生获得有效的信息,从而更加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新课改倡导学生应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探究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那么对于化学科学探究中的课堂提问,是具有一定技巧性的,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给学生的认知带来一定的冲击性。如果教师仅仅将课堂提问看做是一个教学环节,简单、随意的向学生提问,那么很难发挥出课堂提问的作用。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受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化学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就需要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提问必须恰到好处,师生共同关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驱动效果,同时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1.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1.1 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标准》把科学探究设为内容标准中五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等要求。
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1.2 教育心理学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
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 老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5%
以上数据显示,要学好某一知识,学生需要动手——需要听、看,并提出问题,与其他人讨论,付诸于实际操作。
2.科学探究教学实施的困难
2.1 主观因素的制约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存在差距。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客观因素的制约
在农村实验资源的配备相对不足:实验室稀少,设备不齐全,课堂教学走进实验室比较困难;部分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分组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不佳;将化学实验搬进教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实验仪器、药品不齐全。目前实验教学所需器材和药品一般是通过有关部门配发或者学校自行购买,管理人员不够专业或者监管不到位,不管教学是否需要、需求量是多少、实用性、实效性等问题欠缺考虑(有的学校试管导管等仪器稀少、水电解器没有购进、有些药品的规格不合适、质量差或者过期)。
3.科学探究教学实施的课堂教学提问与理答
3.1 探究什么
在探究活动中,问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探究离不开问题。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开展的关键。问题的有效性是相对的(这节课,这个班级的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先精心挑选,有价值研究的才开展,还要看现有的实验条件能否开展等。
例如:桌子上有两瓶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如果有小组同学确立的问题是“这两瓶固体为什么是白色的?”那这样的问题就毫无意义,没有探究的价值。此时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重新挑选和确立问题。
3.2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有效的问题思维含金量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带来某方面认知冲突,有探究的空间,最好还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效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我们平时的课堂中简单性和判断性的问答比较多,也有的课堂探究教学内容的问答是你问我答的模式;这样设计的探究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有待思量的。
例如:学习《酸碱盐的溶解性》
教师问“观察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一脸懵
教师进一步提示“把整个表的每个格子都好好看一下”
学生:继续一言不发
教师再问“横排和竖排的离子表示什么?”
提出问题后,学生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沉默不回答,我们老师需要反思。科学探究的开展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并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预设的问题,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3.3 如何探究
有效问题的呈现也需要精心设计,创设必要的情景,把握好呈现的时机。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若直接问“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会不会改变?”学生稍加预习便会回答不变。如果我们通过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意识到天平会平衡(红磷燃烧、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或天平不会平衡(镁条燃烧、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后,老师再次追问,学生便会对这个问题明朗清晰起来。
课例:《质量守恒定律》
方法:实验探究授课,课后访谈,对这节课教师提问设计和理答效果进行分析。
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和理答技巧优缺点均有。等候时间在3s以内的是简单性问题,要求低,齐答的情况多一些,通常是问题一出就要求回答的。而有些问题是需要等候3s以上的,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特殊性的问题需要等候较久。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基本上作出反馈,鼓励性回答多一些。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学生齐答或者自愿举手回答,这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做到如此,当老师的提问偏难或者无效时,往往引不起学生的自愿回答。
可见在探究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和理答行为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点从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不难看出。
教师要根据探究目的,组织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设计要合理,发问要恰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如《元素》一课,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球棍模型将碳、氢、氧三种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成多种分子”,如此排列组合出来的分子都有实际意义吗?这样的活动与化学学科到底有多大关联,值得我们去思考。
4.如何评价
《标准》指出,实验探究评价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来体现,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实验探究教学偏重于“纸上谈兵”,比较轻视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探究教学中的评价语言不真实,少交流或者对交流的问题不做评判,致使学生心存疑问,甚至误导学生的认知。有些评价不是恰如其分的,甚至是逻辑上存在矛盾,如“他回答的非常全面,请你再给以补充”;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全班学生对回答问题很好的学生进行掌声鼓励,这种评价行为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的。对学生自身而言,来自教师和同学真心的赞赏和评价才是具有很好激励作用的。教师应该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标准》建议,学生考试测验“要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矮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
这时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矮的蜡烛先熄灭,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维,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的结论。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纷纷举手抢答,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就会集中在此问题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然后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会轻松的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
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第二朵喷水不变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烘干后又变紫。
在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5.总结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探究离不开提问,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重要问题,围绕重要问题依次展开探究,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的调整预设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理性分析,给出有效理答,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因此,科学的教学提问和理答对于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中,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接受能力、教学目的、探究教学内容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并利用形式多样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积极的回答课堂提问,以此促进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丽平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2012(1):9-17.
[2]陈启树.浅析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与写:上,下旬, 2015(23):135-136.
[3]周勇.探索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6(4):53-54.
[4]陈信.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 2016(6):52-53.
[5]王东.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化学有效实验教学的探究[J].速读旬刊, 2016(4):74-75.
[6]邱晓宇.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21):58-59.
[7]徐长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保证提问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 10(8):57-59.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 农村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有效提问和有效理答的研究 + QJY1251580
1.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1.1 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标准》把科学探究设为内容标准中五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等要求。
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1.2 教育心理学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
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 老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5%
以上数据显示,要学好某一知识,学生需要动手——需要听、看,并提出问题,与其他人讨论,付诸于实际操作。
2.科学探究教学实施的困难
2.1 主观因素的制约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存在差距。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客观因素的制约
在农村实验资源的配备相对不足:实验室稀少,设备不齐全,课堂教学走进实验室比较困难;部分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分组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不佳;将化学实验搬进教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实验仪器、药品不齐全。目前实验教学所需器材和药品一般是通过有关部门配发或者学校自行购买,管理人员不够专业或者监管不到位,不管教学是否需要、需求量是多少、实用性、实效性等问题欠缺考虑(有的学校试管导管等仪器稀少、水电解器没有购进、有些药品的规格不合适、质量差或者过期)。
3.科学探究教学实施的课堂教学提问与理答
3.1 探究什么
在探究活动中,问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探究离不开问题。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开展的关键。问题的有效性是相对的(这节课,这个班级的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先精心挑选,有价值研究的才开展,还要看现有的实验条件能否开展等。
例如:桌子上有两瓶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如果有小组同学确立的问题是“这两瓶固体为什么是白色的?”那这样的问题就毫无意义,没有探究的价值。此时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重新挑选和确立问题。
3.2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有效的问题思维含金量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带来某方面认知冲突,有探究的空间,最好还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效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我们平时的课堂中简单性和判断性的问答比较多,也有的课堂探究教学内容的问答是你问我答的模式;这样设计的探究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有待思量的。
例如:学习《酸碱盐的溶解性》
教师问“观察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一脸懵
教师进一步提示“把整个表的每个格子都好好看一下”
学生:继续一言不发
教师再问“横排和竖排的离子表示什么?”
提出问题后,学生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沉默不回答,我们老师需要反思。科学探究的开展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并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预设的问题,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3.3 如何探究
有效问题的呈现也需要精心设计,创设必要的情景,把握好呈现的时机。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若直接问“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会不会改变?”学生稍加预习便会回答不变。如果我们通过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意识到天平会平衡(红磷燃烧、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或天平不会平衡(镁条燃烧、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后,老师再次追问,学生便会对这个问题明朗清晰起来。
课例:《质量守恒定律》
方法:实验探究授课,课后访谈,对这节课教师提问设计和理答效果进行分析。
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和理答技巧优缺点均有。等候时间在3s以内的是简单性问题,要求低,齐答的情况多一些,通常是问题一出就要求回答的。而有些问题是需要等候3s以上的,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特殊性的问题需要等候较久。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基本上作出反馈,鼓励性回答多一些。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学生齐答或者自愿举手回答,这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做到如此,当老师的提问偏难或者无效时,往往引不起学生的自愿回答。
可见在探究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和理答行为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点从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不难看出。
教师要根据探究目的,组织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设计要合理,发问要恰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如《元素》一课,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球棍模型将碳、氢、氧三种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成多种分子”,如此排列组合出来的分子都有实际意义吗?这样的活动与化学学科到底有多大关联,值得我们去思考。
4.如何评价
《标准》指出,实验探究评价可以利用过程性评价来体现,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实验探究教学偏重于“纸上谈兵”,比较轻视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探究教学中的评价语言不真实,少交流或者对交流的问题不做评判,致使学生心存疑问,甚至误导学生的认知。有些评价不是恰如其分的,甚至是逻辑上存在矛盾,如“他回答的非常全面,请你再给以补充”;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全班学生对回答问题很好的学生进行掌声鼓励,这种评价行为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的。对学生自身而言,来自教师和同学真心的赞赏和评价才是具有很好激励作用的。教师应该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标准》建议,学生考试测验“要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矮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
这时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矮的蜡烛先熄灭,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维,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的结论。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纷纷举手抢答,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就会集中在此问题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然后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会轻松的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
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
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第二朵喷水不变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烘干后又变紫。
在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5.总结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探究离不开提问,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重要问题,围绕重要问题依次展开探究,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的调整预设问题,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理性分析,给出有效理答,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因此,科学的教学提问和理答对于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中,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接受能力、教学目的、探究教学内容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并利用形式多样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积极的回答课堂提问,以此促进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丽平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2012(1):9-17.
[2]陈启树.浅析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与写:上,下旬, 2015(23):135-136.
[3]周勇.探索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6(4):53-54.
[4]陈信.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 2016(6):52-53.
[5]王东.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化学有效实验教学的探究[J].速读旬刊, 2016(4):74-75.
[6]邱晓宇.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21):58-59.
[7]徐长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保证提问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 10(8):57-59.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 农村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有效提问和有效理答的研究 + QJY125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