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作者】 陈志军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代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自然教学,能使教师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下面,我就谈一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的运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引领自主探究
  1、变被动的传授式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通常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地位都较为被动,不得不去接受知识,甚至还有可能在没有弄懂旧知识的时候,又附加了很多新知识。如果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教材内容,这样的话,学生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细节问题,更容易掌握其中的知识重点,不断创新自己的知识。例如,因为很多地理环境和条件会对一些实验带来一定的限制,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现,就像地壳运动,卵石的形成、月相现象、风的形成、地震等等,教师要利用已经制作好的图片、录像或者多媒体网络,将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些科学现象。同时,在其中还能够学习到更多更深入的知识,使本来很难弄懂的问题也变得容易起来,而且越来越简单。教师也不再需要不断地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会有很好地发挥。例如,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中,因为学生对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水蒸气再受冷变为云, 云随风飘动再变成雨、雪, 雨水及雪水又渗入地里流入江河海洋这一全过程没有完全见过,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之后的理解程度也不是很好。对多媒体进行利用,将这一个变化的过程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上就更为轻松,教学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变完全教师计划下的学习为部分学生选择性的学习
  学生应该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权力,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为扎实。例如,《无土栽培》、《食物的营养》、《花的构造》、《导体和绝缘体》等,在《无土栽培》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栽培的方式,自己适合哪种栽培方式就选择哪种,这样的话,对于自己选择的栽培方法就会有很充足的信心进行下去,并且能够认真地钻研其中的每一个过程,找到自己的这种栽培方法在世界上有怎么样的成就等等,学生就有了充裕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找到其中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学习。
  3、变教师单向的学习为师与生、生与生的交互学习
  其实就是由师生结合共同进行学习活动,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相互发挥作用,最终达到一定的提升。在教师的工作范畴中,“传道、授业、疑惑”已经不止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了,现在学生所出现的疑惑,并不是教师就能够解决的,现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教与学之间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在学校网站中进行论坛,将E-mail发送给学生,学生的E-mail也可以发给教师,把网络上面获得的有关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讨论、演示、查找, 获得更新的知识,这样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有好处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引导实践应用
  1、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同课外学习相结合
  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 举一反三, 有效地进行课外学习。例如《昆虫》一课, 学生在网络上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 也了解了其一些生活习性, 并且育断尺好地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课后, 学生根据这些所掌握的知识,找到许许多多的昆虫, 并能在投影仪七解剖昆虫, 还能做成标本。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又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将书本学习同生活学习相结合
  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 来自于生活, 实际生活是知识的的源泉,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 才能让学生将书本知识活化, 这样的结合, 才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例如《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 利用多媒体, 通过一些工厂排放废气, 车辆排放尾气图片及大量的事实,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空气的污染, 从而理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然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找到周围由于空气污染而造成后果的事实, 感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且还发现水的污染、垃圾的污染等造成的严重后果, 通过这一做法,环保意识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引得学生关心生活, 关心社会,并且能说出这些问题独到的看法, 突破了教材, 密切了生活, 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让学生将教师计划下的学习同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学习相结合。
  计划学习即教材、书本的学习, 独立学习即课外学习。自然(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面广, 仅靠课堂上做些实验, 写些报告是不够的, 每一学期, 要有计划地进行课外自主型观察实验, 如观察天气, 了解天气的一般规伟种一些植物, 了解某些植物生长的习性养一些动物, 获得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等等, 学生因为这些事, 是学生能做到且能很乐意做的事,并且学生把课外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同找到的资料相对照, 把课后观察报告, 实验心得上载到网络上, 多角度、多侧面、多通途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变“苦学”为“乐学”,发掘个体的创新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三、运用网络资源,促进自主学习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等进行搜集信息、自主探究等学习活动。众所周知,Internet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在教学《探索月球的秘密》时,我以“嫦娥奔月”的传说为本课导入点,并提供“嫦娥故事”的链接,使学生了解对月球的关注由来已久;利用网络收集来的资源所建立的“月球与时间”的链接,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他们科学的应用意识。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让学生分组探究几个问题(如“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等),找出相关资料用做课堂或课下交流用,学生通过鼠标点击科普站点或使用搜索引擎,自由地在不同的知识点间转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后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感受写入电子文档,对一些不懂得问题通过发帖和发Email的方式进行咨询。
  可见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使学生在求知之余,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自主探索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