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制作”的意义
【作者】
【机构】
【摘要】本文从“通过课外小制作,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通过课外小制作,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通过课外小制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这几个方面阐述物理小制作对物理教学、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为了更好突出物理小制作的重要性,提出在日常的物理教学申加强课外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关键词】物理教学;小制作;学习兴趣;思维;创新能力
【正文】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科学性、实验性的特点必然会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小制作是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具体体现。小制作活动可以一人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虽然最终不一定能做的很好,但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认真的思考了,钻研了,冥思苦想了,已然学会了很多的东西,又因为自己的亲身参与,所以兴趣一直很浓,并把这浓厚的兴趣从课外带到了课内,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学,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宗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教育和社会意义。
现就初中物理小制作对物理课堂教学的作用阐述如下:
一、小制作符合初中生爱动的特点。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教师都知道这个名言,并在为这个名言实现创新了许多方法,小制作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以它独特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刚入中学对物理课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依然,而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些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的热情就会慢慢消失。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创造自制教具和利用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进行一些实验,让学生关注身边物理现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这样学生就有了始终热爱物理的兴趣。
记得讲完固体传声后,我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让一个学生在教室内低声说话,他旁边的他同学听不清,另一个同学在教室外用土电话却听得很清楚,这让学生们觉得很神奇。对于小制作都跃跃欲试,这时给他们布置一个小制作作业他们会愉快的接受并且很认真的完成。从学生对待小制作的态度和交上来的作品看,学生制作得很认真,已经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教学就容易多了。
二 、小制作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带给他们发明的快乐
在制作小制作时,学生总是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这就会激发他们的灵感带给他们类似发明新事物的快乐。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我布置了学生自制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中就体现学生的灵活性、多样性,有的学生用医用针筒,用眼药水瓶上的小像皮帽把针头堵塞起来,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还有的学生用两个吸盘来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挺成功的;更有甚者想出用掏下水道用的两个皮碗来模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个作品可以说明多个问题,有的稍微改装一下,就成了另外一种仪器,用来说明另一个问题。不知不觉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施展。
三、通过物理小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如:在学习浮力时,有学生想出将一个饮料瓶的底剪掉,把乒乓球放入其中,然后从瓶底倒水,看乒乓球会怎么样,再用手将瓶嘴处堵住,看乒乓球又将怎么样,来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底面的压力差,不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的下表面没有受到向上的压力,球是不会浮起来的,这样一来,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就被解决了。同理还说明埋在水中的电线杆或桥墩虽然排开水,但却不受浮力这一难题。可见利用小制作来说明物理难题是很有创意啊!
四、小制作活动可启发学生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有待提高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直观思维或形象思维。如我们在学习声音由振动产生的,一开始对“振动”不够理解,把它和“运动”或“力”的作用搞得模棱两可。可教师将敲响的音叉一端接触水面时,我们会看到水花左右、上下飞溅,这时我们很快明白所谓的“振动”是物体围绕一个位置,在平面或立体空间内往复运动。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老师会用实验室已有的教具或自己制作的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同时也会要求同学们自制教具或学具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它可开发我们的抽象思维、想象力,同时会加速我们智力的开发。这样学习起来会变得轻松,正因为它形象可见,又能帮我们理解,更容易记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的。
五、小制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每年中考的实验加试占15分,科技创新获奖在中考中加分也都充分说明这些能力的重要。但这些能力怎样得到培养呢?除了平时分组实验我们要认真完成以外,更重要的是平时活动课要多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同时要想到把别人都没有制作出来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想法将它制作出来,一旦成功,它便是一个小发明。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在实验操作时动起手来便更快,从来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会通过想象结合动手能力将它摸索出来,这样便形成的操作与创新能力。
六、小制作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家里宠得只管动嘴,很少动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这也正是我们说了多年的 “高分低能”。而物理小制作 ,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选择能力,观察对比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有趣的物理制作中培养 “常动手”的好习惯。养成 “爱动手”的习惯 ,学习中的许多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去解决。比如物理这一科,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完成,对内容的理解,这要比光听老师的讲解印象要深刻得多。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动手”习惯的培养真正是教师授学生以 “渔”,而不是受学生以 “鱼”。养成“动手”的好习惯对他们在生活中树立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观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真正使我们物理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小制作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活动量得到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发挥小制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利用物理小制作实现课堂教学延伸》 张国玺 《雪莲》 2015年第27期
[2]《浅谈小实验、小制作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刘克凯 《数理化学习》 2009年第10期
[3]《小实验、小制作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 李伟 《中学物理》,1995(3)
[4]《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几点认识》 张久立 《物理通报》,1999(10)
[5]《开展物理家庭小实验辅助课堂教学》 谭良灿 《东方青年·教师》,2011(3)
现就初中物理小制作对物理课堂教学的作用阐述如下:
一、小制作符合初中生爱动的特点。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教师都知道这个名言,并在为这个名言实现创新了许多方法,小制作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以它独特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刚入中学对物理课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依然,而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些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的热情就会慢慢消失。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创造自制教具和利用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进行一些实验,让学生关注身边物理现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这样学生就有了始终热爱物理的兴趣。
记得讲完固体传声后,我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让一个学生在教室内低声说话,他旁边的他同学听不清,另一个同学在教室外用土电话却听得很清楚,这让学生们觉得很神奇。对于小制作都跃跃欲试,这时给他们布置一个小制作作业他们会愉快的接受并且很认真的完成。从学生对待小制作的态度和交上来的作品看,学生制作得很认真,已经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教学就容易多了。
二 、小制作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带给他们发明的快乐
在制作小制作时,学生总是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这就会激发他们的灵感带给他们类似发明新事物的快乐。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我布置了学生自制马德堡半球模拟实验中就体现学生的灵活性、多样性,有的学生用医用针筒,用眼药水瓶上的小像皮帽把针头堵塞起来,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还有的学生用两个吸盘来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挺成功的;更有甚者想出用掏下水道用的两个皮碗来模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个作品可以说明多个问题,有的稍微改装一下,就成了另外一种仪器,用来说明另一个问题。不知不觉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施展。
三、通过物理小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如:在学习浮力时,有学生想出将一个饮料瓶的底剪掉,把乒乓球放入其中,然后从瓶底倒水,看乒乓球会怎么样,再用手将瓶嘴处堵住,看乒乓球又将怎么样,来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底面的压力差,不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的下表面没有受到向上的压力,球是不会浮起来的,这样一来,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就被解决了。同理还说明埋在水中的电线杆或桥墩虽然排开水,但却不受浮力这一难题。可见利用小制作来说明物理难题是很有创意啊!
四、小制作活动可启发学生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有待提高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直观思维或形象思维。如我们在学习声音由振动产生的,一开始对“振动”不够理解,把它和“运动”或“力”的作用搞得模棱两可。可教师将敲响的音叉一端接触水面时,我们会看到水花左右、上下飞溅,这时我们很快明白所谓的“振动”是物体围绕一个位置,在平面或立体空间内往复运动。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老师会用实验室已有的教具或自己制作的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同时也会要求同学们自制教具或学具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它可开发我们的抽象思维、想象力,同时会加速我们智力的开发。这样学习起来会变得轻松,正因为它形象可见,又能帮我们理解,更容易记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的。
五、小制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每年中考的实验加试占15分,科技创新获奖在中考中加分也都充分说明这些能力的重要。但这些能力怎样得到培养呢?除了平时分组实验我们要认真完成以外,更重要的是平时活动课要多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同时要想到把别人都没有制作出来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想法将它制作出来,一旦成功,它便是一个小发明。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在实验操作时动起手来便更快,从来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会通过想象结合动手能力将它摸索出来,这样便形成的操作与创新能力。
六、小制作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家里宠得只管动嘴,很少动手。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这也正是我们说了多年的 “高分低能”。而物理小制作 ,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选择能力,观察对比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有趣的物理制作中培养 “常动手”的好习惯。养成 “爱动手”的习惯 ,学习中的许多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去解决。比如物理这一科,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完成,对内容的理解,这要比光听老师的讲解印象要深刻得多。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动手”习惯的培养真正是教师授学生以 “渔”,而不是受学生以 “鱼”。养成“动手”的好习惯对他们在生活中树立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观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真正使我们物理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小制作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活动量得到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发挥小制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利用物理小制作实现课堂教学延伸》 张国玺 《雪莲》 2015年第27期
[2]《浅谈小实验、小制作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刘克凯 《数理化学习》 2009年第10期
[3]《小实验、小制作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 李伟 《中学物理》,1995(3)
[4]《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几点认识》 张久立 《物理通报》,1999(10)
[5]《开展物理家庭小实验辅助课堂教学》 谭良灿 《东方青年·教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