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陈 伊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美术作为艺术人文学科之一,是关于美学的艺术。美术教育具有改变人的视觉态度的重要功能,可以增强人的审美意识,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一、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审美教育对完整个性、人格的塑造主要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全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和训练审美能力,就是审美教育的具体任务。
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通过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教育是对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的鉴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由于农村学生美术基础差,很少有学生喜欢美术。据了解,中学的学生喜欢体育的人数是喜欢美术的两倍,他们认为学生天生就不是学美术的材料,一般的学生都不喜欢上美术课。对美术的爱好和追求,是学习美术的动力,没有学习兴趣,就不可能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只有通过对美术不断的欣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养成注意观察生活,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使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快速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虚拟技术使美术作品更加丰富,为美术的欣赏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美术作品的多样化,为中学的美术教学欣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如通过影片或三维动画形象演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美术作品的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个有趣的形象的概念,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提高美术欣赏水品和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审美观。
2、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欣赏活动。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把课堂的美术作品欣赏和课外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欣赏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美术欣赏。例如,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展览;请专家来校讲学;带领学生去美术馆参观画展等,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教师就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美术欣赏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选择优秀的美术作品去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例如,在《外国风景、静物画赏析》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屏幕推出几组16、17世纪与19世纪末两两相对的风景画、静物画。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开展讨论,将现代艺术的起源、重要流派及代表画家和作品、各流派的艺术特点等在大屏幕上列表展示,强调现代艺术在表现手法、思想性、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静物画范图,理解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锻炼学习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在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欣赏课中的美术作品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属于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可以使分散的现实美得到集中,使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现实美得到永恒的保存,使美丑混杂的事物中的美得到提炼和净化。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细致,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因而在欣赏课中教师就应注意运用恰当的点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到画面中的美。
一是中外人物画欣赏。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不同的学生不仅在审美感受能力上有高低之分,而且在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方面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针对有的学生单从人物面部五官来判断的现象,我耐心地启发引导学生:平常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美,不能单从脸面身材着眼,还应注意人的神态、表情、姿势、气质是否美。同样,欣赏人物画,除了看画面单个人是否符合美的特点外,还应注意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否美。同时应欣赏各种人物画的技法特点,它为表现画面人物美采用了那些技法。最后还必须注意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之间的区别。
有了正确的鉴赏方法,学生在欣赏课中能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感受到艺术的真谛。如在欣赏德伽的粉笔画《芭蕾舞演员》时学生能欣赏到:将要上场的演员正在进行整理准备工作,演员那自然优雅的弯腰姿势,给人以质朴的美感,画家以准确而娴熟的线条描绘了演员的形象,简炼而光感很强的色彩,使面前有一种朦胧的气氛,更显出舞蹈演员动态的随意和优美。
二是山水画欣赏。教学中国山水画欣赏,要改变过去欣赏课由老师自己津津乐道一幅画一幅画一讲到底的作法,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我先出示一组课本上所选的中国画,提出问题:你认为哪幅画面最美,美在什么地方?并让前后桌四个同学成为一组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各抒己见,都能说出点自己的见解。但学生终归是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对一幅画作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这时由老师和学生一同总结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感受画面所绘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循着画面一睹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姿,大自然的壮丽雄奇;第二,体会中国山水画用笔、用墨、着色、构图之妙,即创作者的技巧之美。然后,拿出一幅幅画面,要求学生按老师所教的方法去欣赏,并比赛谁感受得最深刻、最全面。经过一幅画又一幅画的欣赏练习,学生对欣赏中国山水画能做到有章可循,心中有数。如在欣赏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时,有的学生从画面本身分析:万里江山两岸崇山峻岭,村舍仟陌,浅滩险礁,长江之水,碧波浩荡,使人觉得祖国山河美丽无比,令人自豪;有的学生从技法上分析:画家为表现绵延不绝的青山绿水,以墨为主,墨色交融一体,泼墨泼彩,使画面景色气势磅礴。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在课内外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艺术作品中的美因其形式、内容和风格的独特性,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感受,而在各种课内外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所在,则是鉴赏美能力向深层次的延伸。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发现美。校园中的建筑物、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等无不充满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美能够激发他们爱学校、爱老师、爱生活的感情。对学校的建筑物,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其空间组合之美,体形之美,比例尺度之美,质感色调之美,象征手法之美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气势情趣等,并让学生感受主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体会是和谐交融之美,还是对比烘托之美。最后,让学生运用发现校园环境美的方法,发现家庭环境中的美,对家庭中家具的摆放、工艺品的陈设、整个家庭环境气氛协调中美的因素予以挖掘发现,对不美的因素加以剔除。
(三)在美术习作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有了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由开始教师点拨引导他们去感受美,发展到能用自己的视觉器官和生活积累主动去感受美。只有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学生才能创造出美的作品。
在美术教学中我始终注意通过张贴学生作品,开展小规模、经常性比赛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的欢乐,培养其浓厚的绘画兴趣。同时,不放过各种有利时机,去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一、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审美教育对完整个性、人格的塑造主要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全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和训练审美能力,就是审美教育的具体任务。
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通过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教育是对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的鉴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由于农村学生美术基础差,很少有学生喜欢美术。据了解,中学的学生喜欢体育的人数是喜欢美术的两倍,他们认为学生天生就不是学美术的材料,一般的学生都不喜欢上美术课。对美术的爱好和追求,是学习美术的动力,没有学习兴趣,就不可能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只有通过对美术不断的欣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养成注意观察生活,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使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快速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虚拟技术使美术作品更加丰富,为美术的欣赏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美术作品的多样化,为中学的美术教学欣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如通过影片或三维动画形象演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美术作品的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个有趣的形象的概念,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提高美术欣赏水品和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审美观。
2、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欣赏活动。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把课堂的美术作品欣赏和课外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欣赏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美术欣赏。例如,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展览;请专家来校讲学;带领学生去美术馆参观画展等,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教师就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美术欣赏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选择优秀的美术作品去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例如,在《外国风景、静物画赏析》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屏幕推出几组16、17世纪与19世纪末两两相对的风景画、静物画。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开展讨论,将现代艺术的起源、重要流派及代表画家和作品、各流派的艺术特点等在大屏幕上列表展示,强调现代艺术在表现手法、思想性、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静物画范图,理解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锻炼学习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在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欣赏课中的美术作品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属于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可以使分散的现实美得到集中,使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现实美得到永恒的保存,使美丑混杂的事物中的美得到提炼和净化。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细致,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因而在欣赏课中教师就应注意运用恰当的点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到画面中的美。
一是中外人物画欣赏。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不同的学生不仅在审美感受能力上有高低之分,而且在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方面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针对有的学生单从人物面部五官来判断的现象,我耐心地启发引导学生:平常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美,不能单从脸面身材着眼,还应注意人的神态、表情、姿势、气质是否美。同样,欣赏人物画,除了看画面单个人是否符合美的特点外,还应注意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否美。同时应欣赏各种人物画的技法特点,它为表现画面人物美采用了那些技法。最后还必须注意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之间的区别。
有了正确的鉴赏方法,学生在欣赏课中能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感受到艺术的真谛。如在欣赏德伽的粉笔画《芭蕾舞演员》时学生能欣赏到:将要上场的演员正在进行整理准备工作,演员那自然优雅的弯腰姿势,给人以质朴的美感,画家以准确而娴熟的线条描绘了演员的形象,简炼而光感很强的色彩,使面前有一种朦胧的气氛,更显出舞蹈演员动态的随意和优美。
二是山水画欣赏。教学中国山水画欣赏,要改变过去欣赏课由老师自己津津乐道一幅画一幅画一讲到底的作法,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我先出示一组课本上所选的中国画,提出问题:你认为哪幅画面最美,美在什么地方?并让前后桌四个同学成为一组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各抒己见,都能说出点自己的见解。但学生终归是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对一幅画作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这时由老师和学生一同总结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感受画面所绘祖国壮丽山河之美,循着画面一睹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姿,大自然的壮丽雄奇;第二,体会中国山水画用笔、用墨、着色、构图之妙,即创作者的技巧之美。然后,拿出一幅幅画面,要求学生按老师所教的方法去欣赏,并比赛谁感受得最深刻、最全面。经过一幅画又一幅画的欣赏练习,学生对欣赏中国山水画能做到有章可循,心中有数。如在欣赏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时,有的学生从画面本身分析:万里江山两岸崇山峻岭,村舍仟陌,浅滩险礁,长江之水,碧波浩荡,使人觉得祖国山河美丽无比,令人自豪;有的学生从技法上分析:画家为表现绵延不绝的青山绿水,以墨为主,墨色交融一体,泼墨泼彩,使画面景色气势磅礴。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在课内外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艺术作品中的美因其形式、内容和风格的独特性,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感受,而在各种课内外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所在,则是鉴赏美能力向深层次的延伸。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发现美。校园中的建筑物、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等无不充满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美能够激发他们爱学校、爱老师、爱生活的感情。对学校的建筑物,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其空间组合之美,体形之美,比例尺度之美,质感色调之美,象征手法之美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气势情趣等,并让学生感受主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体会是和谐交融之美,还是对比烘托之美。最后,让学生运用发现校园环境美的方法,发现家庭环境中的美,对家庭中家具的摆放、工艺品的陈设、整个家庭环境气氛协调中美的因素予以挖掘发现,对不美的因素加以剔除。
(三)在美术习作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有了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由开始教师点拨引导他们去感受美,发展到能用自己的视觉器官和生活积累主动去感受美。只有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学生才能创造出美的作品。
在美术教学中我始终注意通过张贴学生作品,开展小规模、经常性比赛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的欢乐,培养其浓厚的绘画兴趣。同时,不放过各种有利时机,去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