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的关系
【作者】 黄 丽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学习效果息息相关。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总体还是分性别与年级,异常焦虑生的检出率都是比较高的。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如此普遍的小学生焦虑现象。从理论上讲,必须为这些检出的异常焦虑生制订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进行干预,改变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行为。
从调查的各分量表的检出率我们看到,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冲动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倾向五方面,其中又以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最为突出。而普遍被认为是学生心理焦虑来源的学习焦虑则排在较后的位置。这与近年来教育界认为学生的心理焦虑并非主要在学习,而是表现在自信心、情绪控制等方面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这对于矫正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也是很有助益的。
再从语文教学来探讨,学生心理的指导干预是离不不开语文教育教学的。
其一,语文教学所含的美育对心理的疏导作用。如,在在教学《与象共舞》这篇课文时,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因为课文的文字形象生动,深深吸引住了孩子们。在参与的同时,学生不断地由文字生发出美妙的想象。这些想象,在被孩子们捕捉到的同时,教师教学又从另一个语文角度,指导孩子们进行画下来,写下来,配上诗等等语文活动。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疗愈——有意识和潜意识相结合,并激发对孩子的焦虑和各种心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治疗,并且不会有任何说教意味。这样的语文教学可想而知,学生也乐于接受。
其二,充分利用好课文,辅之以日记、周记、作文,让学生在想说真话的同时,还能够敢说真话,说真心话。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对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我们要通过情感信息的传递,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将情感扩散、泛化,乃至于积极迁移,使学生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美的艺术体验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逐步的完善自我。然后以课文为契机,让学生动起笔来。当然,写日记、周记、作文,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们说真话,更主要的是给他们,尤其是那些有心理障碍不善于同别人交流的学生提供一个释放自己心理压力的机会。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确实发现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可以说是“无故寻仇觅恨”,胡思乱想,生活中、学习中稍有一点不如意或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事,便觉这个世界都对不住他,于是要么消沉低落、看破红尘,要么玩世不恭,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愤青;也有的学生确实是因为自己特殊的家庭环境,导致心理封闭。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的老师从中疏导,但有些学生把自己的心门紧紧锁住,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点点不快,就当是一种心理上的发泄。因为人的很多种情绪都是需要释放。
其三,创设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克服厌学情绪。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感。原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都加以肯定,对差错或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自己发现、修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我在上《最美的花朵》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我提出不同的问题,我让后进生回答每个自然段在写什么?我让中等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比喻句?我让上等生回答,课文中“你”、“我”、“他”指谁呢?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与其他人相处?不同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得到了成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最后,以写作为契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所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写、大胆问、喜说乐写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感受,这样不但能对学习作文大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相得益彰。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十分必要。
当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还有很多。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乐观的精神和应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注意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从调查的各分量表的检出率我们看到,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冲动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倾向五方面,其中又以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最为突出。而普遍被认为是学生心理焦虑来源的学习焦虑则排在较后的位置。这与近年来教育界认为学生的心理焦虑并非主要在学习,而是表现在自信心、情绪控制等方面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这对于矫正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也是很有助益的。
再从语文教学来探讨,学生心理的指导干预是离不不开语文教育教学的。
其一,语文教学所含的美育对心理的疏导作用。如,在在教学《与象共舞》这篇课文时,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因为课文的文字形象生动,深深吸引住了孩子们。在参与的同时,学生不断地由文字生发出美妙的想象。这些想象,在被孩子们捕捉到的同时,教师教学又从另一个语文角度,指导孩子们进行画下来,写下来,配上诗等等语文活动。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疗愈——有意识和潜意识相结合,并激发对孩子的焦虑和各种心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治疗,并且不会有任何说教意味。这样的语文教学可想而知,学生也乐于接受。
其二,充分利用好课文,辅之以日记、周记、作文,让学生在想说真话的同时,还能够敢说真话,说真心话。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对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我们要通过情感信息的传递,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将情感扩散、泛化,乃至于积极迁移,使学生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美的艺术体验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逐步的完善自我。然后以课文为契机,让学生动起笔来。当然,写日记、周记、作文,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们说真话,更主要的是给他们,尤其是那些有心理障碍不善于同别人交流的学生提供一个释放自己心理压力的机会。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确实发现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可以说是“无故寻仇觅恨”,胡思乱想,生活中、学习中稍有一点不如意或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事,便觉这个世界都对不住他,于是要么消沉低落、看破红尘,要么玩世不恭,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愤青;也有的学生确实是因为自己特殊的家庭环境,导致心理封闭。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的老师从中疏导,但有些学生把自己的心门紧紧锁住,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点点不快,就当是一种心理上的发泄。因为人的很多种情绪都是需要释放。
其三,创设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克服厌学情绪。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感。原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都加以肯定,对差错或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自己发现、修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我在上《最美的花朵》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我提出不同的问题,我让后进生回答每个自然段在写什么?我让中等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比喻句?我让上等生回答,课文中“你”、“我”、“他”指谁呢?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与其他人相处?不同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得到了成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克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最后,以写作为契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所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写、大胆问、喜说乐写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倾诉内心感受,这样不但能对学习作文大有帮助,而且对学生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相得益彰。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十分必要。
当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还有很多。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乐观的精神和应对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注意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做出自己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