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米克热依·亚森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兴趣,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新颖、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他们想学、乐学、会学、学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见。
  一、巧用导语,萌发兴趣
  导语是教师步入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因此课前教师用恰如其分的过渡语言作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想象西沙群岛如画的风景、丰富的物产。使学生脑海中初步呈现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基本轮廓。然后用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描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等语句作导语,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产生了无限遐想及神往之情。
  二、创设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会采用单向知识传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的方法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一个饮料瓶装一些水,以及一些石子,给每个学生发一个乌鸦的头饰,在课堂上创设和课文中一样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到讲台上尝试乌鸦喝水的过程。
  三、运用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幽默语言能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从而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使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应该在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收集学生的兴趣点,并将其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还能使学生保持对语文课程的新鲜感。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模仿不同的动物说话的样子为小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如果哪个学生认为教师模仿得不是很像,学生也可以站起来表演。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随着现代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并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合作探究学习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以及微课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教学的内容,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死板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学习任务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能从周恩来总理的身上学习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小学间展开讨论,每个学生的思维模式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感悟到应该努力学习,有的学生可能感悟到周总理的远大抱负等。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学生得到不同角度的灵感启发后能对语文课程的内容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五、积极评价,发展兴趣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学生的互动中完成的。教师及时、积极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尽量多地发现学生的亮点,尽量多地赞美学生。俗话说:“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再前进的动力。尊重和赞美可以改变一个人生命的方向,作为教师,每一句评价其实是在给学生一条路、一次进步、一个未来。有一次我叫一名学生朗读《春天来了》这篇课文时,读的时候声音很小,咽在喉咙里,就对他说:“你该得很有感情,就是声音小了一点,再读一次,让大家感受春天的美丽吧!”第二次朗读时,他的声音就比较洪亮,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评价,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中体验快乐,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六、为学生布置带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从而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大多是书面形式,很多学生会将其看成一种压力和负担,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学生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无法充分发挥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一改传统课后作业的形式,对课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使课后作业的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书面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中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乐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之中。
  例如,教师讲解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生活中寻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石头,然后根据石头的形状为石头取名字,第二天上学时,将这些石头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分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为石头取的名字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打分。如果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的石头之后,想出了更好的名字,也可以积极与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