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做的那些事

【作者】 刘 敏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雁江海天中心小学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很多人都认为寥寥数词不好下手,找不到着力点。本文就此探究,阐述了作者的实践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策略
【正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明珠,源远流长。我们就这样嫡传于一个诗的民族,先贤以儒雅之修,创造了璀璨的诗词文化,用最具魅力的语言形式来抒写或浪漫或狂放、或激昂、或沉郁的情感,虽寥寥几字数词,短短三行两句,便可成为千古绝唱,经年沧桑,不变个中。小学语文的课本里,历来不缺席这些古文化中的精华,而如何把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如何拿捏好朗读的技巧,如何去教会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进而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的再丰富,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亲近诗词的人,积攒了不少诗词。长大后,又乐于古诗的教学,多年的古诗词教学,让我悟出心得些许,罗列如下:
  一、了解一个人
  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不同,所写的诗词内容、表现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拿到一首作品,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关注的是作品的主人——也就是诗(词)人。每一位诗人都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历史,我们往往特别感兴趣几百上千年前的他们如何会有那般种种情怀。他们的人生际遇都鲜然于各自的作品中,表达出他们的观点和情感。要透彻地、准确地解读文耘,领会诗词意境,有赖于对这个人的全方位了解。然后定位于当前作品的写作背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教师拥有这一系列通透的把握,是课前根据作品适当给学生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的必要前提。例如,在王维的《竹里馆》中,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这就是王维诗的特色——“诗中有画”,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这时,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王维了。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有“诗佛”之称。
  二、读好一首诗
  古人素来内敛,却善于把无法言说的情愫氤氲在只言片语中。无论是《诗经》里的虽淡淡而浓烈的爱情,还是宋词中的极尽缠绵之能事的吟诵,都无一不让我们这些后人叹服之至。我们拿到的是一首诗词,诗词背后却是悲欢离合的故事。古人的诗词本是歌词,“忽闻岸上踏歌声”,我们无法逼真的想象还原他们歌唱的腔调架势,但无疑那些踏节而歌的,抚琴而吟的都必是诗词。据此,在教学中,准确掌握诗词的节奏、韵律,乃根据字面臆想的腔调,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地读好诗词尤为关键。我通常会花小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读——击节奏读、舞动肢体读、变着腔调读,甚至试着古风古韵地唱一唱。诗词之美,必须诵出来。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就需要激发学生读诗词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读。其方法很多,可引导为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这样读,不仅能满足于学生的“好动”,还能让他们读出“味”来,只要多尝试,就会读出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口中流溢出来时,他们又会被深深地感染而乐读于其中。这种读书效果,实践的是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式读法比较起来,我想,其效果是不可比拟的。
  三、悟出一种境
  诗词教学早已跳出了逐字逐句,生搬硬套的泥淖,以杜绝把古人创造的美感毁之殆尽。而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词本就轻浅,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反复多形式的吟诵中,就已粗知大意,教师绝没必要再去用现代人的语言习惯曲解古人的情怀。我通常让学生结合课前老师对诗(词)人生平的介绍和作品写作背景的分析,任思维自由驰骋,想象诗词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画面感,然后各自梳理语言,酝酿情感,绘声绘色地以故事化的情景语言描述出来,最后再让学生沉下心来,用图画描绘一番。如此,画面和情感在学生的头脑里反复重现,所学诗词的意境也就油然而生。比如在四年级上册的20课两首送别诗的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想象诗人话别的情景,从彼此的语言、动作、表情,到送别时的环境气候,通过角色表演、深情吟唱,活生生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练好一次笔
  诗词是古人凝练出的故事。古诗词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诗词不论是写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也不论是抒情和叙事,无一不是作者社会生活际遇的高度集中。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去创作或改写诗歌,对古诗的教学积极拓展,将诗词阅读与写作有机契合,不能不说是两全其美的事。而且诗词简约,学生有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挑战性和吸引力并存,比起其余类型的写作练笔,学生更感兴趣。记得我教学过的六年级一篇选读文章,是《诗经.采薇》里的两句:“昔往我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十六个字,字面意思极其简单,我抓住时间的断点,春去,冬归,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为了避免雷同,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抽学生在写作之前先说说大概想法,而是提笔各书精彩。作品交来,不甚惊喜:有想象诗人经历漫漫赶考路,失望而归,万分惆怅;有想象诗人远走做买卖,赚得盆满钵满而归,皆大欢喜;有想象诗人是千里寻亲,命运多舛,悲伤落寞……不论文采,不说历史依据,我欢喜的是他们把十六个宇编成了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满满的收获。
  诗词是瑰宝,它诗情画意般展现了华夏文化的进程,是每一个子孙的骄傲。多年的实践让我感受到,古诗词的教学,就应做到这些事,做好做细,便是我们收获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将继续在诗词教学中,采撷点滴芬芳。
  参考文献:
  [1]冒爱玉,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做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
  [2]梅雪峰,古诗词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积累[J].新课程学习,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