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作者】 拉 旺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仁钦则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出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因此,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用处。新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改进计算教学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领下,让计算教学有情有趣,精彩纷呈,魅力四射!
  一、内容呈现情境化,让计算现实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计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课文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问题“还原”到有关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际问题中去,在现实情境中生动地揭示出有关计算问题,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如:在教学“有括号的四则运算”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引入:前两天,我们在原森林公园里探索了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就到公园走一走。
  2、(图文结合)出示:森林公园上午有180位游人,下午有270位游人,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
  3、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根据学生回答,处理:一步计算的,就直接口答解决;故意留下以下两个问题板书:1)森林公园今天共需要保洁员几位?
  2)森林公园下午比上午多几位保洁员?
  6、学生尝试解答,并说明解题思路。
  (180+270)÷30   180÷30+270÷30  
  270÷30-180÷30  (270-180)÷30 
  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带小括号的算式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从中悟出运算顺序,这样将运算顺序的教学融入到实际应用中,使计算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
  二、提倡多样算法,让个性张扬些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有这样的要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我从小红买书情境引入,并让学生解决买一套12本的书,每本24元。到底要付多少钱呢?(实录)
  生1:24×10=240(元)
  24×2=48(元)
  240+48=288(元)
  我随即就问:“谁明白他的意思?”(生……)小结:哦,他是先算出10本的钱,再算出2本的钱,最后合起来的。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24×6×2
  =144×2
  =288
  24×6啥意思?话音刚落,好几个争着说:这不是买一半书的钱吗?
  生3:24×3×4
  生4:他的想法和刚才(生2)的一样,其实就是爸12分成6×2和3×4。
  生5:哎,那我这样也可以呀?12×3×8
  生6:我知道,随便把一个因数分一分,变成连乘,我们就会算了……
  生7:12×24
  师生共同探讨帮忙解决这种拆数的方法。
  生8:我会列竖式。(板演) 
  1 2
  ×24
  4 8
  2 4
  2 8 8
  此时,有人说对,有人皱眉头,我就趁热打铁:“谁有疑问的可请教他?”
  生9:我想知道48是怎么来的?……
  生10:“24”的“4”为什么写在十位,不写在个位?问的精彩,通过讨论,明白:这是24×10的积,它是240,只不过这个0省掉了。
  学生在彼此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个性得以张扬,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调动。
  三、处理好多样化和最优化,让计算深层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倾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把算法多样化探索落实到算法的最优化,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学会取长补短,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也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算法多样化的最终目标所在。对于没有优劣之别的算法,则应鼓励其并存。
  如刚才的例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当同学们出现了那么多的算法时,我及时鼓励: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的算法,有连乘、拆数、竖式,你觉得哪种方法最方便?(大部分学生回答是连乘)。那就用你最喜欢的连乘来算算。23×13=?为什么不能用连乘?那用拆数、笔算来算算……学生领会:拆数、笔算的方法适用范围广。接下来自然就着重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请学生当指挥员,老师示范书写竖式(24×12);然后全体学生独立正确书写竖式(24×12)。
  四、以算促用,以用激算,让算用和谐发展。
  新课程将以往的计算与应用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教学贯穿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包含算与用的解决问题类型,有些练习设计是为算而用的巩固练习,有些是为用而算的练习,有些是算用同时落实。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算与用相互依托,互为所用,谁也离不开谁,让算用和谐发展。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只有当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了,计算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