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农村地区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改进

【作者】 陈荣结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民族中学

【摘要】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教师必须搞好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探究式教学,重视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然而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一直困惑着广大农村初中物理教师,让我们不得不寻求一些解决的办法,使改革后的物理课在农村中学顺利开展下去。
【关键词】新课标;问题;解决的办法
【正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较原来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科学精神的培养”。的确这种改革给物理教学注入了不少的生机,也减少了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枯燥的识记,也给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但在两年对新教材的使用过程当中,总感受这本教材不太好把握,特别是对于一些条件还不是很成熟的农村中学来说要真正应用好这本教材还是相当困难的。本人结合自身的授课感受以及观摩同行上课,认真研读、体会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想要跟新教材大好交道,教师的一些观念和学校的一些管理需要有所改变。
  一、没有正确认识传统的物理教学观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由实验和理论组成。旧教学大纲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虽然有实验方面的教学要求,但没提及科学研究,也没提及科学过程。同时,旧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的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是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效果,难以顾及物理教育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教师无法完全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观念
  教育改革虽已喊了好多年,教育部门和全体教师虽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旧的考试形式依然还是我们教育的指挥棒,拿不拿高分依然是学生的命根,可不可拿个好的考试名次也依然是学校评价老师标准,甚至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这让不少的教育者认为让学生进行探索会是浪费时间,同时又学不到多少知识。
  如果我们的考试形式和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所改变的话,或许现在的教育界的这种现象会有所改观。比如,在物理考试中,可以将原有的百分百的笔试,降低几个百分点,而加入几个百分点的探索型实验操作。(但针对农村跟城市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不同,实验部分的难易程度和分值可以区分开了,或许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来说要公平些。)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老师越俎代庖抹杀了学生参与科学探索的机会,有时也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有必要的投入。
  三、没有处理好受条件、器材等课程资源限制的问题 
  实验条件和图书、电脑、网络等一些课程资源对于大多数农村中学来说还相当贫乏,而对于条件相当宽裕的农村中学来说,由于人手和资金问题,学校怕图书和电脑损害后拿不出太多的资金去维护,给学生开放的次数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学生自己动手自做小实验和查找资料的机会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在很多农村中学,很多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咨询、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部分等都很难实施。而不动手不动脑、不自己查找资料就难以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很难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应用和深化。 
  四、教学准备难以准备充分,课堂效率不高
  新教材中的每一节课都有实验,而且多是探索性实验,要上好一节课不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器材方面需要教师准备的东西确实太多了。同时由于每个老师的课程被安排太紧凑,很多时候连接几节课要上几个班的物理,工作量不可谓不大。因此上课时教师往往仓促上阵,课堂表面热闹实则生涩,对学生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激发都落不到实处,低效课甚至无效课比较普遍。
  所以教师要根据课程进度每周定一个实验计划,抽没有课的时间将这一周要上的实验课各个方面的准备做好。同时跟其他同事调好课,避免几个班的实验课连着上,这样就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准备下一个班的实验了。另外,几个物理教师可以相互协助,互当助理(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
  五、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上成实验验证课
  探索活动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重要的,对大多数探究活动来说,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往往比得到结果更重要更有意义,但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地得出结论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由于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活动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加之仪器设备的精度不一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探究活动的认识、态度存在差异,结果可能是五花八门,为了得到一个较统一的“理想”的结论,不少教师往往会将探索这一个过程变成对结论的验证。一堂好好的实验探索课变成了验证课,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
  当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我们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适当拓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这对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