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魏邦霞
【机构】 甘肃省文县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作为人才的培育者责任更是责无旁贷。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与思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初中物理教师的我们,更是学生是否能成才的关键。【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观念
【正文】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物理教师,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1.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需求。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自己战胜自己,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2.通过实验、实验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①.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②.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任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
3.巧用各种偶发事件,出奇制胜。
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免要开小差。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风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妥善处理。
比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再有上课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个别女孩子照镜子的情景,这时可讲述《给美丽做到加法》的故事。正是这样及时调控了课堂的气氛,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二、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
近几年来,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要领悟的透彻。如近两年的青岛与黄岗探究习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为此,在教学中,不时的引入这些习题,让学生时刻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比如,笔者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到:“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你好”“今天,天气不错,心情挺好,我们一起去攀登盘山如何?”“好,一会校门口见!”也许你会问我,他是何许人,你就跟着他去登山。告诉你,是音色告诉我,他是我的朋友。做在去盘山的车上,发现身边的树木飞速的向后跑去,这里是以车为参照物。那么车的速度到底多大呢?车行驶的路程?车行驶的时间?这时身边的朋友告诉我,可以借助于路边的树木,对呀,我开始一边记时,一边数走过的树木,然后,(n-1)L/t算出车的大约速度,正在喜悦之中忽然听到汽车鸣笛,原来车已经行驶到盘山脚下。正在下车的时候,听到了回声,那么我可以用学过的声学公式计算出鸣笛距离,和听到回声时的距离。到了山上,看到美丽的景色,想留念,然后我们开始拍照,一会近景,一会远景运用着物理中所学的透镜成像知识,真是兴奋极了。……”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1.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需求。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自己战胜自己,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2.通过实验、实验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①.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②.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任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
3.巧用各种偶发事件,出奇制胜。
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免要开小差。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风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妥善处理。
比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再有上课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个别女孩子照镜子的情景,这时可讲述《给美丽做到加法》的故事。正是这样及时调控了课堂的气氛,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二、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
近几年来,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要领悟的透彻。如近两年的青岛与黄岗探究习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为此,在教学中,不时的引入这些习题,让学生时刻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比如,笔者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到:“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你好”“今天,天气不错,心情挺好,我们一起去攀登盘山如何?”“好,一会校门口见!”也许你会问我,他是何许人,你就跟着他去登山。告诉你,是音色告诉我,他是我的朋友。做在去盘山的车上,发现身边的树木飞速的向后跑去,这里是以车为参照物。那么车的速度到底多大呢?车行驶的路程?车行驶的时间?这时身边的朋友告诉我,可以借助于路边的树木,对呀,我开始一边记时,一边数走过的树木,然后,(n-1)L/t算出车的大约速度,正在喜悦之中忽然听到汽车鸣笛,原来车已经行驶到盘山脚下。正在下车的时候,听到了回声,那么我可以用学过的声学公式计算出鸣笛距离,和听到回声时的距离。到了山上,看到美丽的景色,想留念,然后我们开始拍照,一会近景,一会远景运用着物理中所学的透镜成像知识,真是兴奋极了。……”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