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舒秀芬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隆初级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也是奠基语文教学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教学中,我们要营造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实践策略
【正文】探究学习是学习方式中的一种,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但都是学生良好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初中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自然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作用。传统教学由于过于注重“应试”,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离开了老师就忘了书本,不知道怎么学了。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学生自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开启探究学习模式
任何一项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长期的训练实践。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同样如此。而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预习,这既是一种学习实践,也是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得以运用的最好平台。但这个过程需要知识,需要方法。对于知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慢慢落实。而对于方法,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践行“在游泳中学游泳”的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的同时学方法。为此,在预习中,我们首先就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沿着方法所指引的方向获得有效的预习成果。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难以理解之词、句或段落。对于这些难点,要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网络进行及早解决,疏通深入理解障碍。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变“包场”为导演, 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生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但同时,需要我人必须注意的是预习时起点应放在“读”上,着眼点应放在 “思”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收到良好学习效果,让他们快速体验到学习成功,为下次又乐意预习提供动力。
二、鼓励学生在问题情境质疑中进行探究学习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追求学习进步的动力。疑问是成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求知、 主动学习的有效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就要从其思想上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勇于发现,敢于质疑。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老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与特殊中见一般的“标新立异”能力,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以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肮脏的罪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等等。这些理解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学生们能提出这些新的见解,这种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实难能可贵,应及时加以鼓励。
三、搭建讨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探究个性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阅读是一种很强的个性行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在已有知识、学习方式、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自读感悟就 依靠学生自己的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应该把自读的感悟与体猃说出来,教师应注意搭建好讨论交流平台,营造出促说促论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我意见,这样才利于学生把自我探究所得与同学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老师首先要重视交流的过程:交流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展现生命色彩的过程,是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张扬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如学了《斑羚飞渡》后,有的同学说:“苦难是生命的常态,怎么对待呢?逃避,决不是办法;面对,或许能有转机。”教读《伤仲永》一课,有的同学说:“读了伤件永,让我深深体会到后天的努力才是成才的关键。”也有的同学说:“一个天生有才能的人,将来未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一个天生智商较低的人,也许他的未来是充满阳光的。”他们大多能提出自己或深或浅的感悟。第二步,应鼓励学生从交流中获取自我需要的知识。这也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俗话说,一个苹果两人分,各得一半,一个智慧众人分享,变成多个智慧。通过交流,互相欣赏,这无论对欣赏者和被欣赏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快乐。第三步,教师要发挥指导、帮助作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在交流过程中,师生的对话是平等的,但不能忘记教师的角色是“平等的首席”。教师的态度首先是对他们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对他们智慧的敏感、惊喜与支持,同时又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方法、乐于学的自主学习者。这对于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来说,有了这种进步的能力,学生就拥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筹码。
参考文献:
[1]张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3年。
[2]段小梅,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5年。
一、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开启探究学习模式
任何一项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长期的训练实践。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同样如此。而多年实践也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预习,这既是一种学习实践,也是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得以运用的最好平台。但这个过程需要知识,需要方法。对于知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慢慢落实。而对于方法,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践行“在游泳中学游泳”的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的同时学方法。为此,在预习中,我们首先就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沿着方法所指引的方向获得有效的预习成果。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难以理解之词、句或段落。对于这些难点,要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网络进行及早解决,疏通深入理解障碍。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变“包场”为导演, 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生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但同时,需要我人必须注意的是预习时起点应放在“读”上,着眼点应放在 “思”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收到良好学习效果,让他们快速体验到学习成功,为下次又乐意预习提供动力。
二、鼓励学生在问题情境质疑中进行探究学习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追求学习进步的动力。疑问是成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求知、 主动学习的有效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就要从其思想上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勇于发现,敢于质疑。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老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与特殊中见一般的“标新立异”能力,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以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肮脏的罪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等等。这些理解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学生们能提出这些新的见解,这种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实难能可贵,应及时加以鼓励。
三、搭建讨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探究个性发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阅读是一种很强的个性行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在已有知识、学习方式、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自读感悟就 依靠学生自己的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应该把自读的感悟与体猃说出来,教师应注意搭建好讨论交流平台,营造出促说促论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我意见,这样才利于学生把自我探究所得与同学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老师首先要重视交流的过程:交流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展现生命色彩的过程,是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张扬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如学了《斑羚飞渡》后,有的同学说:“苦难是生命的常态,怎么对待呢?逃避,决不是办法;面对,或许能有转机。”教读《伤仲永》一课,有的同学说:“读了伤件永,让我深深体会到后天的努力才是成才的关键。”也有的同学说:“一个天生有才能的人,将来未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一个天生智商较低的人,也许他的未来是充满阳光的。”他们大多能提出自己或深或浅的感悟。第二步,应鼓励学生从交流中获取自我需要的知识。这也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俗话说,一个苹果两人分,各得一半,一个智慧众人分享,变成多个智慧。通过交流,互相欣赏,这无论对欣赏者和被欣赏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快乐。第三步,教师要发挥指导、帮助作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知识网络。在交流过程中,师生的对话是平等的,但不能忘记教师的角色是“平等的首席”。教师的态度首先是对他们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对他们智慧的敏感、惊喜与支持,同时又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方法、乐于学的自主学习者。这对于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来说,有了这种进步的能力,学生就拥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筹码。
参考文献:
[1]张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3年。
[2]段小梅,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