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充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作者】 李成琼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城关中学校
【摘要】兴趣是学生持续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自身学习欲望的内驱下主动学习。【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兴趣;激发;课堂;利用
【正文】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获得真知的先导。它既是学习的动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有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性,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受到兴趣激发而成为“我要学”之人。为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苦”为“乐”。
一、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如讲《万紫千红的花》一文的导入教学:大自然中的花儿绚丽多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每当我们欣赏起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时,仍然可能会问花为什么会有五彩缤纷的色彩呢?这又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说明文,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再如讲《死海不死》一文的导入:同学们,不会游泳的人被投入大河、大海中会怎样?(学生答:会被淹死),然而,在亚洲的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河交界处,有一个令不会游泳的人出现奇迹的大海,名叫死海。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原因是什么呢?相信同学们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就会明白的。这样的导入,很快的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奇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运用新奇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可达到激趣的目的。如教学《松鼠》时,课上,为了让松鼠漂亮的外形吸引同学,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便通过调动学生的直观感觉,把干巴巴的文字理解变为图文并茂。我首先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一只翘着毛茸茸的尾巴、竖着身子坐着的松鼠,让同学们对其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由学生说出自己对这只松鼠是喜欢还是讨厌?并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大部分同学说漂亮,我喜欢。我又说:“我们了解其美丽的外形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看看法国作家布丰是如何向我们介绍这种小动物的。”于是,学生对黑板上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松鼠画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便快乐地学起了这一课。
三、师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完好的课,一堂优质课,就是一出好戏。教师和学生便是这出好戏的两个角色。因为首先登场的是教师,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深研教材,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进入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言之有情,以情感人,从而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我深研教材后,课上饱含感情的朗诵全诗,朗读时把握好语言的轻重,语速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气的顿续,努力渲染出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切的怀念的气氛,由此促进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课堂中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增强故事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为了吸引学生,使其产生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我采用了讲述牛郎织女的的民间故事进行导入,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从而理解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二)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入驻课堂。我们知道,信息技术集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于一体,能在交互控制下,营造出动静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故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时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而对于学生无法直观感受的内容,也能够通过影像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的第二节“泥人张”时,可以利用幻灯片播放一段泥人制作工艺的片段。当栩栩如生的泥人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泥人制作的精妙。又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水浒传》这一电视剧的情节片段,这样就可以减少古文的枯燥陌生感,将课文内容情景再现化,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表演引入课堂,将课文编成戏剧,让学生演出,学生在观看中有所思考,有所觉悟。如教学《背影》时,描写父亲买橘子时。让学生将父亲艰难的动作加以展示,从而理解那浓浓的父爱。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将这篇童话改成课本剧,让学生在笑中有所顿悟。学生们从演出中认识骗子的狡猾,皇帝的愚蠢。这样施展了学生的才华,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争先恐后的想当一回小演员。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中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的学习、探究,喜欢语文,从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军,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2015年。
[2]张春红,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浅析[J].关爱明天,2015年。
[3]袁定昌,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3年。
一、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如讲《万紫千红的花》一文的导入教学:大自然中的花儿绚丽多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每当我们欣赏起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时,仍然可能会问花为什么会有五彩缤纷的色彩呢?这又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说明文,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再如讲《死海不死》一文的导入:同学们,不会游泳的人被投入大河、大海中会怎样?(学生答:会被淹死),然而,在亚洲的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河交界处,有一个令不会游泳的人出现奇迹的大海,名叫死海。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原因是什么呢?相信同学们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就会明白的。这样的导入,很快的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奇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运用新奇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可达到激趣的目的。如教学《松鼠》时,课上,为了让松鼠漂亮的外形吸引同学,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便通过调动学生的直观感觉,把干巴巴的文字理解变为图文并茂。我首先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一只翘着毛茸茸的尾巴、竖着身子坐着的松鼠,让同学们对其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由学生说出自己对这只松鼠是喜欢还是讨厌?并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大部分同学说漂亮,我喜欢。我又说:“我们了解其美丽的外形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看看法国作家布丰是如何向我们介绍这种小动物的。”于是,学生对黑板上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松鼠画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便快乐地学起了这一课。
三、师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完好的课,一堂优质课,就是一出好戏。教师和学生便是这出好戏的两个角色。因为首先登场的是教师,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深研教材,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进入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言之有情,以情感人,从而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我深研教材后,课上饱含感情的朗诵全诗,朗读时把握好语言的轻重,语速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气的顿续,努力渲染出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切的怀念的气氛,由此促进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课堂中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增强故事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为了吸引学生,使其产生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我采用了讲述牛郎织女的的民间故事进行导入,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从而理解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二)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入驻课堂。我们知道,信息技术集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于一体,能在交互控制下,营造出动静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故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时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而对于学生无法直观感受的内容,也能够通过影像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的第二节“泥人张”时,可以利用幻灯片播放一段泥人制作工艺的片段。当栩栩如生的泥人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泥人制作的精妙。又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水浒传》这一电视剧的情节片段,这样就可以减少古文的枯燥陌生感,将课文内容情景再现化,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表演引入课堂,将课文编成戏剧,让学生演出,学生在观看中有所思考,有所觉悟。如教学《背影》时,描写父亲买橘子时。让学生将父亲艰难的动作加以展示,从而理解那浓浓的父爱。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将这篇童话改成课本剧,让学生在笑中有所顿悟。学生们从演出中认识骗子的狡猾,皇帝的愚蠢。这样施展了学生的才华,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争先恐后的想当一回小演员。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中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的学习、探究,喜欢语文,从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军,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2015年。
[2]张春红,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浅析[J].关爱明天,2015年。
[3]袁定昌,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