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作者】 黄 辉
【机构】 广西钦州浦北县金浦小学
【摘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读课文,对句子进行品尝,最后通过语言的运用,不断提高课堂的实效,让课堂教学中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关键词】品读句子;多读课文;语文味
【正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素养得到同步的提升。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却总少了什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那么,如何让课堂洋溢“语文味”的芳香呢?我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崔峦老师也说“读书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通过引领反复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读中散发洋溢出来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读书兴趣,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多读,从而在反复朗读中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如执教《春联》的第一自然段中,可以先创设春节来临的画面,带学生喜逛春联一条街,让学生在逛着逛着深深喜欢上春联,再让学生读找春联,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读春联,然后全班读品春联,最后背诵春联。这样环环相扣,入情入境,学生再通过多种形式读,体会春联的美,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 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选择了一段适合的音乐.根据音乐的旋律.用惊奇,抒情,赞美的语调去范读,让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句中的“静”字,我读得很轻,让学生有“水很静,江面无波”的感觉;句中的“清”我稍加重音,让学生有一种明亮,惊喜的感觉;句中的“绿”字声调前重后轻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赞美之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在教师优美的语调中感受到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教师这样有感情的范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在这样情感的熏陶下,学生们想动情朗读课文的欲望就产生了。
二、品词赏句,品出浓浓“语文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它最朴素,也最实在,最本色。“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而?“读”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读”字大有文章可做。
1.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读是语文教的目标的第一要素和核心。每一篇课文的朗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或感知课文,概括内容;或品析词句,欣赏评价……每一遍的朗读,都是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积累,进行语言训练,发展语文能力的“言语行为”。
2.读要讲究方式。
读的目的决定读的方式。读的方式很多:齐读、默读、轮读、自由读、男女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表演读;……教师就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需要,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通过有目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3.读的过程要突出。
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知识,情感在读中得到体验,理念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掌握。只有通过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的读的活动,才能感受、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那么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例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我就紧紧抓住“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
师:在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
师:从“像石头似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老天鹅下落的速度很快。
生:老天鹅一点儿也不怕疼痛。
生:老天鹅决心很大,意志很坚强。
师:老天鹅仅扑打了这一次吗?如果这样继续扑打下去,老天鹅可能会怎样?
……
通过反复地嚼词析句,学生理解到句子中的丰富内涵,休会到句子中的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句子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
三、让语文味在“写”中流淌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往往过多注重学生阅读和说话的训练,认为读得响亮、说得流畅,语文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可细细想来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那就是写的训练。那如何把读和写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让语文味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呢?笔者认为,随堂小练笔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1.练在课文插图处。
教材中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插图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图文并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了课文内容,前面提到的利用这些插图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不仅如此,在插图处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使文与画、读和写巧妙地得以衔接。
2.练在课文的空白处。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细心的老师也许会发现,不少课文中出现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是对文本情节的一个省略,教师应及时地抓住这个契机,引导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写作训练,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继而写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3.练在文本拓展处。
关于在文本拓展处的习作训练,形式有很多,可以进行仿写的训练,既可以模仿某个句式,也可以模仿某个篇章、段落,实现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如我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开篇第一段作者提出“如果你独自驾舟环?游世界旅行,你会选择哪一样?”于是,我借此让学生们动手写一写自己的选择,以及原因,再对比作者的选择与原因。这样,学生在模仿练习中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步领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并在以后习作学会使用这种表达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等练笔的形式。这些在文本拓展处的练笔,是学生富有个性化和具有独特魅力的创作,既可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他们会悟出写作的窍门,习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语文课其实就是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情中练笔的循环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将成为我们教学中的至高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要用语言滋养学生的心灵促其成长,我们要用理性思考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
总之, 语文课,语文味,让我们不断的努力,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语文课就具有了“语文味”,让我们一起把语文的读味、品味、写味,我相信,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会在语文课堂中弥漫出一股浓郁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教育出版社
[2]《改革课堂教学与教学有效性》 李小强《语文教学参考》 2008年第3期
[3]《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课文的有效性》 边范生《小学教学》 2013年第8期
[4]《提高课堂教学语文味的探索》 连强《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第8期
那么,如何让课堂洋溢“语文味”的芳香呢?我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崔峦老师也说“读书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通过引领反复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读中散发洋溢出来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读书兴趣,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多读,从而在反复朗读中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如执教《春联》的第一自然段中,可以先创设春节来临的画面,带学生喜逛春联一条街,让学生在逛着逛着深深喜欢上春联,再让学生读找春联,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读春联,然后全班读品春联,最后背诵春联。这样环环相扣,入情入境,学生再通过多种形式读,体会春联的美,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 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选择了一段适合的音乐.根据音乐的旋律.用惊奇,抒情,赞美的语调去范读,让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句中的“静”字,我读得很轻,让学生有“水很静,江面无波”的感觉;句中的“清”我稍加重音,让学生有一种明亮,惊喜的感觉;句中的“绿”字声调前重后轻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赞美之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在教师优美的语调中感受到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教师这样有感情的范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在这样情感的熏陶下,学生们想动情朗读课文的欲望就产生了。
二、品词赏句,品出浓浓“语文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它最朴素,也最实在,最本色。“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而?“读”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读”字大有文章可做。
1.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读是语文教的目标的第一要素和核心。每一篇课文的朗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或感知课文,概括内容;或品析词句,欣赏评价……每一遍的朗读,都是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积累,进行语言训练,发展语文能力的“言语行为”。
2.读要讲究方式。
读的目的决定读的方式。读的方式很多:齐读、默读、轮读、自由读、男女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表演读;……教师就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需要,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通过有目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3.读的过程要突出。
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知识,情感在读中得到体验,理念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掌握。只有通过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的读的活动,才能感受、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那么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例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我就紧紧抓住“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
师:在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
师:从“像石头似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老天鹅下落的速度很快。
生:老天鹅一点儿也不怕疼痛。
生:老天鹅决心很大,意志很坚强。
师:老天鹅仅扑打了这一次吗?如果这样继续扑打下去,老天鹅可能会怎样?
……
通过反复地嚼词析句,学生理解到句子中的丰富内涵,休会到句子中的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句子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
三、让语文味在“写”中流淌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往往过多注重学生阅读和说话的训练,认为读得响亮、说得流畅,语文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可细细想来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那就是写的训练。那如何把读和写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让语文味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呢?笔者认为,随堂小练笔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1.练在课文插图处。
教材中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插图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图文并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了课文内容,前面提到的利用这些插图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不仅如此,在插图处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使文与画、读和写巧妙地得以衔接。
2.练在课文的空白处。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细心的老师也许会发现,不少课文中出现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是对文本情节的一个省略,教师应及时地抓住这个契机,引导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写作训练,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继而写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3.练在文本拓展处。
关于在文本拓展处的习作训练,形式有很多,可以进行仿写的训练,既可以模仿某个句式,也可以模仿某个篇章、段落,实现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如我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开篇第一段作者提出“如果你独自驾舟环?游世界旅行,你会选择哪一样?”于是,我借此让学生们动手写一写自己的选择,以及原因,再对比作者的选择与原因。这样,学生在模仿练习中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步领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并在以后习作学会使用这种表达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等练笔的形式。这些在文本拓展处的练笔,是学生富有个性化和具有独特魅力的创作,既可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他们会悟出写作的窍门,习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语文课其实就是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情中练笔的循环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将成为我们教学中的至高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要用语言滋养学生的心灵促其成长,我们要用理性思考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
总之, 语文课,语文味,让我们不断的努力,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语文课就具有了“语文味”,让我们一起把语文的读味、品味、写味,我相信,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会在语文课堂中弥漫出一股浓郁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教育出版社
[2]《改革课堂教学与教学有效性》 李小强《语文教学参考》 2008年第3期
[3]《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课文的有效性》 边范生《小学教学》 2013年第8期
[4]《提高课堂教学语文味的探索》 连强《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