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谦让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 沈菊娥
【机构】 绍兴市柯桥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才是合格品。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记得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个外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到中国做了一个“瓶中齐拿小球”的实验。这是一个体现谦让、渗透着团队合作的品德教育,如果仅仅在班队活动课中以实验形式出示,学生大不了一笑了之,并不以为然,思想教育也不深刻,但如果能借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育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点。
场景一:走廊上
中午吃饭之前,组织排好队伍,准备去餐厅,我问学生:“今天是男同学那排还是女同学那排先吃午饭?”
想不到我无意识的一句话,竟然引来了男女生近10分钟的争吵:一开始同学们争论着要自己所在那排先吃,接着想到来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掷硬币,由天来决定!什么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等等,队伍也像热锅上的蚂蚁——乱了套。
眼看吃好饭的其他班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后男生终于让步了。
[反思一:教育源于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于品德形成具有较长的时间性和反复性,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又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因而学生品德形成必须通过实践生活不断训练,反复强化。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可能产生行为,才可能知行统一。教师可以根据某一阶段思想教育任务和学生的思想状况,选择一些最重要、最迫切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进行,做到有的放矢,把课堂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
场景二:班队活动课中
我准备做那个心理学家的实验:用透明胶代替小球,放入瓶子,瓶口处留着系在透明胶上的线,让五人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的那个透明胶从瓶子里拉出来。准备就绪,我数一、二、三,只听一声巨响,实验结束。
我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什么,发生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一:“有四个同学的透明胶从瓶子里出来了,可是XX同学的透明胶却被落下了,困在里面没出来。”学生二:“虽然几个同学的透明胶从里面拿出来了,但原本只有一点点长的带子被他们拉得很长,变形了。”学生三:“装透明胶的瓶子被抬到很高,当他们一起拉的时候,发出很大的响声,简直是震耳欲聋!”……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想象一下,如果透明胶是五个人,这个瓶子是一个地下煤矿,而且是一这个快要崩塌的煤矿?如果只有一个才能走出的出口的呢?会发生些什么事?”
学生一:“像刚才他们那样的话,这五个人都可能要死。”学生二:“说不定,煤矿立刻倒塌!更危险了。”学生三:如果一个一个走出来的话,不仅节约时间,而且可能每一个人不会受到伤害。
我看到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要互相谦让嘛!”“对,同学们做任何事的时候,要处处为别人着想,把方便留给别人,这就叫谦让,它是一种美德。”
“下面来一起说说午餐事件吧!”同学们面露羞愧,但都各抒已见。
[反思二:课堂凝聚教育。当在生活实际中找到了德育的内容,如何针对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让班队课凝聚教育的内涵,呈现教育的痕迹?
1、实验呈现过程。古人说:“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品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结果当然是水到渠成。用实验呈现过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讲得具体、形象、真切感人,思想教育由此也起到了作用。通过瓶中拿透明胶这个实验,让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谦让,而且懂得了怎样做才是谦让。简单的几个动作,朴素的几句语言,师生间学生间心照不宣,思想教育在这过程中“随风潜入夜”了。
2、现实回味教育。既然教育来自生活,教育又需回归现实,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思想的教育,于是再通过与现实生活中学生自己经历过的尴尬相比较,相信学生会受益匪浅。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也可以深入开展探讨,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通过瓶子里取透明胶的实验,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谦让,懂得了谦让的重要性,那么再回味中午谁争先吃饭的事,于是什么都明白了,一切也就变得顺其自然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正确地面对生活发生的事,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会如何地做人,做有品德的人。]
后续:
“不对,太谦让也不好,如果这五个人都让着彼此,说不定,都走不出来!”一个学生站起来表示反对。“对,谦让也要懂方法!”
第二天当我又问:“哪一排先吃饭?”建议立刻统一了,同学们也很快高兴早早吃了饭。
于是,每次走出教室,抢着走的人少了,一个一个按顺序走出教室的人多了。争先恐后的人少了,谦让的人多了,有礼貌的人多了!
[反思三:教育高于生活。教育的真谛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对待生活中的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等具体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自然而然就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挖掘一定的思想深度,此时,除了教师正确引导以外,对于有价值的思想应该给予一定赞赏。]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赋予他们的任务是光荣艰巨的,抓好学生的德育,是今天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用“有血有肉”的事去教育学生,用“有喜有悲”的情去感染学生,用“有苦有乐”的过程去改变学生,相信学生的思想品德一定能在这过程中受到感触、体会教育、得到升华。
场景一:走廊上
中午吃饭之前,组织排好队伍,准备去餐厅,我问学生:“今天是男同学那排还是女同学那排先吃午饭?”
想不到我无意识的一句话,竟然引来了男女生近10分钟的争吵:一开始同学们争论着要自己所在那排先吃,接着想到来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掷硬币,由天来决定!什么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等等,队伍也像热锅上的蚂蚁——乱了套。
眼看吃好饭的其他班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后男生终于让步了。
[反思一:教育源于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于品德形成具有较长的时间性和反复性,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又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因而学生品德形成必须通过实践生活不断训练,反复强化。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可能产生行为,才可能知行统一。教师可以根据某一阶段思想教育任务和学生的思想状况,选择一些最重要、最迫切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进行,做到有的放矢,把课堂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
场景二:班队活动课中
我准备做那个心理学家的实验:用透明胶代替小球,放入瓶子,瓶口处留着系在透明胶上的线,让五人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的那个透明胶从瓶子里拉出来。准备就绪,我数一、二、三,只听一声巨响,实验结束。
我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什么,发生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一:“有四个同学的透明胶从瓶子里出来了,可是XX同学的透明胶却被落下了,困在里面没出来。”学生二:“虽然几个同学的透明胶从里面拿出来了,但原本只有一点点长的带子被他们拉得很长,变形了。”学生三:“装透明胶的瓶子被抬到很高,当他们一起拉的时候,发出很大的响声,简直是震耳欲聋!”……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想象一下,如果透明胶是五个人,这个瓶子是一个地下煤矿,而且是一这个快要崩塌的煤矿?如果只有一个才能走出的出口的呢?会发生些什么事?”
学生一:“像刚才他们那样的话,这五个人都可能要死。”学生二:“说不定,煤矿立刻倒塌!更危险了。”学生三:如果一个一个走出来的话,不仅节约时间,而且可能每一个人不会受到伤害。
我看到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要互相谦让嘛!”“对,同学们做任何事的时候,要处处为别人着想,把方便留给别人,这就叫谦让,它是一种美德。”
“下面来一起说说午餐事件吧!”同学们面露羞愧,但都各抒已见。
[反思二:课堂凝聚教育。当在生活实际中找到了德育的内容,如何针对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让班队课凝聚教育的内涵,呈现教育的痕迹?
1、实验呈现过程。古人说:“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品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结果当然是水到渠成。用实验呈现过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讲得具体、形象、真切感人,思想教育由此也起到了作用。通过瓶中拿透明胶这个实验,让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谦让,而且懂得了怎样做才是谦让。简单的几个动作,朴素的几句语言,师生间学生间心照不宣,思想教育在这过程中“随风潜入夜”了。
2、现实回味教育。既然教育来自生活,教育又需回归现实,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思想的教育,于是再通过与现实生活中学生自己经历过的尴尬相比较,相信学生会受益匪浅。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也可以深入开展探讨,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通过瓶子里取透明胶的实验,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谦让,懂得了谦让的重要性,那么再回味中午谁争先吃饭的事,于是什么都明白了,一切也就变得顺其自然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正确地面对生活发生的事,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会如何地做人,做有品德的人。]
后续:
“不对,太谦让也不好,如果这五个人都让着彼此,说不定,都走不出来!”一个学生站起来表示反对。“对,谦让也要懂方法!”
第二天当我又问:“哪一排先吃饭?”建议立刻统一了,同学们也很快高兴早早吃了饭。
于是,每次走出教室,抢着走的人少了,一个一个按顺序走出教室的人多了。争先恐后的人少了,谦让的人多了,有礼貌的人多了!
[反思三:教育高于生活。教育的真谛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对待生活中的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等具体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自然而然就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挖掘一定的思想深度,此时,除了教师正确引导以外,对于有价值的思想应该给予一定赞赏。]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赋予他们的任务是光荣艰巨的,抓好学生的德育,是今天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用“有血有肉”的事去教育学生,用“有喜有悲”的情去感染学生,用“有苦有乐”的过程去改变学生,相信学生的思想品德一定能在这过程中受到感触、体会教育、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