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让学生作文活起来

【作者】 乐小勤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大佛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生作文活起来,是时代的特征,是从培养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使作文从封闭、死板、单调、陈旧里跳出来,沿着灵活的轨道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发挥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优势,反映创新的时代精神。如何让学生作文活起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体现。
  一、思维要灵活。要写好人和事,要从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带着写作目的去观察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要新颖独特,宽阔广泛,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引导学生认真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推敲、琢磨。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察顺序,不同的切入点,甚至不同的体裁去进行写作,只要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有条理就可以。拿叙事性的文章来说吧,学生可以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娓娓道来;也可以用追述的语气让人在记忆的长廊里游历;也可以用一首小诗,一句笑话引出自己对正文的叙述;也可以从自己对此事的感叹入手,接着写出自己这种感语的由来;也可以从事物的高潮入手,展开叙述。形式上要开放灵活,既可用记实、想象,又可用日记、书信。
  二、内容要灵活。内容要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作文材料来源于生活,要想做到内容灵活,让学生观察本地区的环境特点,反映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气息。表现新人物、新事物、新变化、新风尚,引导学生做个生活有心人,时时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乐趣。例如写童年趣事,可写我吃核桃用“小汽车”压核桃,却怎么也压不开。写给小鸡洗澡却好心地把小鸡淹死。写生活的变化,如:《我家的新电器》;写人们的心灵变化,如:《同学中的礼貌语》等;写个人的变化,如:《我不再吃零食了》,《我会做家务了》。
  三、形式要灵活。指导作文应科学化,形式要灵活多样,才能引发创造思维,可采用当堂表演即兴作文,即兴讲演,出口成章,参观访问,组织讨论会训练善辩能力。通信联系领域,不在作文上加以限制,不严格区分各种题目对文体的要求,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各类应用文的训练,如:编墙报、写表扬稿、广告、启示、通知、会议记录、发言稿、新闻通讯、科技小论文、说明文等都要重视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四、学生语言要灵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合理想象,是让学生语言灵活起来的重要方法,如:写作“喷泉”教师带学生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喷泉,要让学生避免众口一词,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一个学生用了这样话写,别人不能相同,逼着学生在求异上做文章。有的把喷泉比喻成空中的小小的降落伞;有的把它比喻成四海龙王出游;有的把它比喻成跳舞的仙女。这些与众不同的语句,读来琅琅上口,令人不得不佩服学生们构思的巧妙,想象的丰富。
  五、学生阅读要广博。阅读不局限于教学课本,不局限于文学书籍。提倡博览群书,知识面才会愈来愈广。不光要学习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科技文学百科知识,还要回顾历史,认识现实,展望未来,通过扩散阅读,知识才能丰富,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如我经常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我注重还学生一个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在接触丰富多采的生活中感受生活。在习作前,我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搜集所写人物的材料,了解人物的特点。如利用学校周边资源组织调查活动:采访、参观、访问,还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举行《大家都来夸夸他(她)》、《看我露一手》一类主题活动等等。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有着独特认识和感受,有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我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习作中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出孩子率真的灵气。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得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我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如在写春景的习作前,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我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话春景、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水到渠成”。学生的习作充满生活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题材之广,构思之新,表达之巧,真让人有“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欣喜。
  六、让活动丰富作文。“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一个著名的新闻栏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为人们所关注,而校园做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就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这个活动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借此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生对此积极性非常高,找到很多焦点,如当前的“彩票热”、“减负”问题、“零花钱怎样花”等等。热点话题选出以后,大家集体讨论进行筛选整理,找出最为热点的问题进行访谈。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去观察生活,哪怕是细微的东西,在观察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突破习惯思维,挖掘出前人没有过的创意,让学生作文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