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汲取古诗词精华,优化记叙文拟题
【作者】 廖树海
【机构】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中学
【摘要】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拟题普遍存在着所拟之题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及所拟之题与文中内容不符,缺乏一致性等问题。古诗词拟题的八种常用方法极具借鉴价值,用这些方法优化记叙文的拟题既有利于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也能让古诗词经典得到更好的传承。优化训练应注意“拟题考量的侧重点宜因‘类’有别”“借鉴时不必受古诗词拟题法则的束缚”及“切莫一味孤立地练拟题”等事项。【关键词】记叙文;古诗词;拟题;优化
【正文】一、汲取古诗词精华优化记叙文拟题的可能性
从作文命题的类型来看,主要有全命题、半命题、话题和材料作文四种。除全命题作文外,其它命题类型均涉及拟题(补题)问题。其中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是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它们在各省市中考作文中占的比例非常大。材料作文在写成记叙文时其拟题问题与话题作文相似,只是在拟题之前多了一个提炼合适话题的过程,此文不对其作单独探究。作为这两类作文的第一道工序,拟题至关重要,其尤为突出两大问题是:所拟之题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所拟之题与文中内容不符,缺乏一致性。前一种情况是最为常见的,它涉及的是题目品质的“高下”而非“对错”问题,后一种情况则是拟题前的审题构思或拟题后的扣题写作环节出现偏差造成的。
古诗词是经岁月大浪淘沙后存下的文化珍品,它对于记叙文如何拟出好题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其拟题的目的明确、指向分明正好是治疗记叙文拟题常见之疾“宽泛”“题文不一”的一剂良药。通过对大量古诗词进行研读分析,我们可发现其拟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以所写的人为题。如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人,诗的内容则生动展示了其晚归休憩的情景。
2.以所写的事为题。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题目中的“过”即“拜访”,“故人庄”意思是“老朋友的田庄”。这明白地告诉读者,此诗写的是应邀到一位老朋友家做客的事。
3.以唤起情思的景物为题。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题目交代了此诗所写的对象是唤起了自己情思的“小池”。又如翁卷的《山雨》(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元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面对“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诗人是惊异的。以唤起情思的景物“山雨”为题,明白地揭示了写作的对象。
4.以特定的时节为题。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题目点明了写的是“春天天刚亮时”的情景。又如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题目,表明了写的季节。
5.以唤起情思的地点为题。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是诗人经过古战场“赤壁”有感而发写下的,诗的内容又紧紧围绕着“赤壁之战”,以“赤壁”为题,可谓意味深长而又恰到好处。
6.以反映的主题为题。如李白的《长相思·其二》(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读罢题目,即便不看内容,我们也可大体感知其“怀人念远”之旨。
7.以写作的缘由为题。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题目表明了此诗是因为听说好友王昌龄不幸被贬到僻远的龙标而写的。
8.组合以上某些方法为题。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是地点,“春”是春季,“行”是走走,这是“5+4+2”的组合。
以上方法,前7种有时是难以生硬割裂开来谈的,如第2种方法“以所写的事为题”,因为它常包含“时”“人”“景”“物”“地”等要素,所以与第1、3、4、5种方法密不可分,或者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用了第8种方法。
记叙文在初中作文考查中是常客和要客,其拟定的题目如何与学生的作文成绩是密切相关的。纵观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不管是话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缺标题或标题有问题造成的损失有时是难以估量的,如能灵活借鉴古诗词的拟题方法,学生拟题(补题)时就有了较为明确的思维方向,这既有利于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也能让古诗词经典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优化例析,引导学生学会作文拟题
例:【学生演练的题目】
有人陶醉于春日的和风细雨,有人惊心于夏日的狂风暴雨,有人伤感于秋冬的凄风苦雨……风雨是大自然的抒情诗。其实,人生之旅并非一路阳光,也会有风雨相伴,所以才有了“风雨同舟”“风雨兼程”“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劝勉和激励……请以“风雨”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选自2012年四川南充中考卷)
【借鉴古诗词之法所拟标题示例】
(1)以所写的人为题的——《风雨中的他》《风雨中的陌生人》;(2)以所写的事为题的——《走过风雨》《走出困境》《迎着风雨奔跑》;(3)以唤起情思的景物为题的——《那一场雨》《风中劲草》《雨中花》《风雨中的那棵树》《那些花儿》《那一抹阳光,真暖》《那道美丽的虹》;(4)以特定的时节为题的——《那个下雨天》《那个寒冬》《多雨的夏季》;(5)以唤起情思的地点为题的——《雨巷》《那个屋檐》《那段风雨路》;(6)以反映的主题为题的——《战胜风雨》《风雨·成长》《雨中情》《无惧风雨》《那场助我成长的雨》;(7)以写作的缘由为题的——《写给父亲的一封信》《致成长中的风雨》;(8)组合各种方法为题的——《那个雨天,我领悟了》《雨纷纷,情深深》《窗外雨中的木棉》《寒冬里的那场雨》。其它:《雨中的背影》《雨里的那个微笑》。
【写作情况简析】
与以往的写作活动相比,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常用拟题方法后的这次写作活动(拟题及进行相应写作)效果要好很多。古诗词的拟题之法似乎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思维之窗,大多数学生在拟题时能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考虑,能从相关的“人”“景”“物”“时节”“地点”“主题”等要素里选取单个或组合多个来构想标题。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其它”的两个题,它们表面上不是“以所写的人为题”,但实际上是以所写的人的某些特征为题,其实也可算为同一类。自然,这些分类本来就是比较笼统的,“定体则无,大体则有”,我们没办法也没必要把它们严格区分开来。
例2:
【学生演练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生活中,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或者一次旅行,一场球赛,一段情谊;甚至一缕阳光,一抹色彩……都令人回味、感怀。
请以“特别的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选自2015年广东省中考卷)
【借鉴古诗词之法所拟标题示例】
(1)以所写的人为题的——《特别的老师》《特别的你》《特别的朋友》《特别的邻居》《特别的陌生人》;(2)以所写的事为题的——《特别的一段经历》《特别的散步》《特别的邂逅》《特别的等待》;(3)以唤起情思的景物为题的——《特别的风景》《特别的爬山虎》《特别的木棉树》《特别的礼物》《特别的一根拐杖》《特别的一只蜗牛》《特别的色彩》《特别的306班》《特别的一封信》;(4)以特定的时节为题的——《特别的夜晚》《特别的黄昏》;(5)以唤起情思的地点为题的——《特别的一个地方》《特别的一角》《特别的避雨亭》;(6)以反映的主题为题的——《特别的父爱》《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梦想》《特别的伤害》《特别的美丽》;(7)组合各种方法为题的——《特别的石堆缝里的小草》《特别的午后阳光》。
【写作情况简析】
与话题作文的拟题有所不同,半命题作文的标题已部分存在,只需把留空部分补充完整就可以。也正因为如此,以前不少学生喜欢直接用导语里的参考词语来补题,而不考虑补题后的标题是否适合自己写作。了解了记叙文拟题的常见问题及古诗词的拟题方法后,同学们拟题时大多能抛开导语的隐形束缚,能有意识地调动生活积累并选择适宜的方向来考虑。
三、优化训练,培养学生在作文正确拟题
1.拟题考量的侧重点宜因“类”有别。话题作文拟题的自由度比较大,所拟之题可以字面上与话题没任何直接关系,借鉴时宜结合“切口”“句式”“立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好中选择最优。半命题作文通常是补字词或短语,句式大体已定,考虑的重心宜放在结合题目已有部分的隐性要求思考补什么内容比较利于自己的发挥。
2.借鉴时不必受古诗词拟题法则的束缚。借鉴的目的是为了思维的打开和思考比较后较好地定向拟题,我们大可不必受古诗词拟题法则的束缚。一是不必受所谓的“类”的束缚。如例2中标题“特别的306班”既可算为“以物为题”(“物”既可指具体之物,也可指抽象之物),也可归为“组合各种方法为题”,不必拘泥。二是不必受古诗词题目表现的形式束缚。古诗词因自身体裁特征等原因,其题目的表现形式无法如记叙文活泼。如在以“父亲”为话题的作文中,某同学拟出了“父爱如山”的题目,这借鉴的是“以反映的主题为题”的方法,但更运用了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这值得充分肯定。三是不必受古诗拟题“少用修饰语”特点的影响。记叙文的拟题有时需通过使用修饰语来增强画面感、意蕴等,如在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中,用“疲惫却轻巧的脚步”为题比起没有修饰语以“脚步”为题自然要形象生动得多。
3.切莫一味孤立地练拟题。标题没有唯一性,但如果标题不同了,写作内容必定要作出改变,文章的详略安排或点睛之笔等可能都需作出调整。题与文是血脉相连的,如果只是孤立地练习拟题而忽略其与文章内容的紧密关联,就算真拟出了不错的题目也是意义不大的。练习借鉴古诗词拟题之法给记叙文拟题时,不能每次都只是拟出题目就完事,有时要动笔写出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而分析题与文是否一致。如有不一,则要动手修改使它们一致。
总之,在汲取古诗词精华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吸取精华,并进行内化,在作文的拟题中做到灵活运用,真正体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试论优化记叙文拟题的探究》明小芬 《中学文科》 2010年第3期
[2]《改革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李强《语文教学参考》 2011年第8期
[3]《激发兴趣,提高作文实效》 边江录《作文教学研究》 2013年第11期
[4]《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探索》 连小强《中小学教》 2014年第8期
从作文命题的类型来看,主要有全命题、半命题、话题和材料作文四种。除全命题作文外,其它命题类型均涉及拟题(补题)问题。其中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是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它们在各省市中考作文中占的比例非常大。材料作文在写成记叙文时其拟题问题与话题作文相似,只是在拟题之前多了一个提炼合适话题的过程,此文不对其作单独探究。作为这两类作文的第一道工序,拟题至关重要,其尤为突出两大问题是:所拟之题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所拟之题与文中内容不符,缺乏一致性。前一种情况是最为常见的,它涉及的是题目品质的“高下”而非“对错”问题,后一种情况则是拟题前的审题构思或拟题后的扣题写作环节出现偏差造成的。
古诗词是经岁月大浪淘沙后存下的文化珍品,它对于记叙文如何拟出好题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引领。更为重要的是,其拟题的目的明确、指向分明正好是治疗记叙文拟题常见之疾“宽泛”“题文不一”的一剂良药。通过对大量古诗词进行研读分析,我们可发现其拟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以所写的人为题。如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人,诗的内容则生动展示了其晚归休憩的情景。
2.以所写的事为题。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题目中的“过”即“拜访”,“故人庄”意思是“老朋友的田庄”。这明白地告诉读者,此诗写的是应邀到一位老朋友家做客的事。
3.以唤起情思的景物为题。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题目交代了此诗所写的对象是唤起了自己情思的“小池”。又如翁卷的《山雨》(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元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面对“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诗人是惊异的。以唤起情思的景物“山雨”为题,明白地揭示了写作的对象。
4.以特定的时节为题。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题目点明了写的是“春天天刚亮时”的情景。又如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题目,表明了写的季节。
5.以唤起情思的地点为题。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是诗人经过古战场“赤壁”有感而发写下的,诗的内容又紧紧围绕着“赤壁之战”,以“赤壁”为题,可谓意味深长而又恰到好处。
6.以反映的主题为题。如李白的《长相思·其二》(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读罢题目,即便不看内容,我们也可大体感知其“怀人念远”之旨。
7.以写作的缘由为题。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题目表明了此诗是因为听说好友王昌龄不幸被贬到僻远的龙标而写的。
8.组合以上某些方法为题。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是地点,“春”是春季,“行”是走走,这是“5+4+2”的组合。
以上方法,前7种有时是难以生硬割裂开来谈的,如第2种方法“以所写的事为题”,因为它常包含“时”“人”“景”“物”“地”等要素,所以与第1、3、4、5种方法密不可分,或者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用了第8种方法。
记叙文在初中作文考查中是常客和要客,其拟定的题目如何与学生的作文成绩是密切相关的。纵观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不管是话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缺标题或标题有问题造成的损失有时是难以估量的,如能灵活借鉴古诗词的拟题方法,学生拟题(补题)时就有了较为明确的思维方向,这既有利于学生作文成绩的提高,也能让古诗词经典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优化例析,引导学生学会作文拟题
例:【学生演练的题目】
有人陶醉于春日的和风细雨,有人惊心于夏日的狂风暴雨,有人伤感于秋冬的凄风苦雨……风雨是大自然的抒情诗。其实,人生之旅并非一路阳光,也会有风雨相伴,所以才有了“风雨同舟”“风雨兼程”“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劝勉和激励……请以“风雨”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选自2012年四川南充中考卷)
【借鉴古诗词之法所拟标题示例】
(1)以所写的人为题的——《风雨中的他》《风雨中的陌生人》;(2)以所写的事为题的——《走过风雨》《走出困境》《迎着风雨奔跑》;(3)以唤起情思的景物为题的——《那一场雨》《风中劲草》《雨中花》《风雨中的那棵树》《那些花儿》《那一抹阳光,真暖》《那道美丽的虹》;(4)以特定的时节为题的——《那个下雨天》《那个寒冬》《多雨的夏季》;(5)以唤起情思的地点为题的——《雨巷》《那个屋檐》《那段风雨路》;(6)以反映的主题为题的——《战胜风雨》《风雨·成长》《雨中情》《无惧风雨》《那场助我成长的雨》;(7)以写作的缘由为题的——《写给父亲的一封信》《致成长中的风雨》;(8)组合各种方法为题的——《那个雨天,我领悟了》《雨纷纷,情深深》《窗外雨中的木棉》《寒冬里的那场雨》。其它:《雨中的背影》《雨里的那个微笑》。
【写作情况简析】
与以往的写作活动相比,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常用拟题方法后的这次写作活动(拟题及进行相应写作)效果要好很多。古诗词的拟题之法似乎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思维之窗,大多数学生在拟题时能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考虑,能从相关的“人”“景”“物”“时节”“地点”“主题”等要素里选取单个或组合多个来构想标题。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其它”的两个题,它们表面上不是“以所写的人为题”,但实际上是以所写的人的某些特征为题,其实也可算为同一类。自然,这些分类本来就是比较笼统的,“定体则无,大体则有”,我们没办法也没必要把它们严格区分开来。
例2:
【学生演练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生活中,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或者一次旅行,一场球赛,一段情谊;甚至一缕阳光,一抹色彩……都令人回味、感怀。
请以“特别的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选自2015年广东省中考卷)
【借鉴古诗词之法所拟标题示例】
(1)以所写的人为题的——《特别的老师》《特别的你》《特别的朋友》《特别的邻居》《特别的陌生人》;(2)以所写的事为题的——《特别的一段经历》《特别的散步》《特别的邂逅》《特别的等待》;(3)以唤起情思的景物为题的——《特别的风景》《特别的爬山虎》《特别的木棉树》《特别的礼物》《特别的一根拐杖》《特别的一只蜗牛》《特别的色彩》《特别的306班》《特别的一封信》;(4)以特定的时节为题的——《特别的夜晚》《特别的黄昏》;(5)以唤起情思的地点为题的——《特别的一个地方》《特别的一角》《特别的避雨亭》;(6)以反映的主题为题的——《特别的父爱》《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梦想》《特别的伤害》《特别的美丽》;(7)组合各种方法为题的——《特别的石堆缝里的小草》《特别的午后阳光》。
【写作情况简析】
与话题作文的拟题有所不同,半命题作文的标题已部分存在,只需把留空部分补充完整就可以。也正因为如此,以前不少学生喜欢直接用导语里的参考词语来补题,而不考虑补题后的标题是否适合自己写作。了解了记叙文拟题的常见问题及古诗词的拟题方法后,同学们拟题时大多能抛开导语的隐形束缚,能有意识地调动生活积累并选择适宜的方向来考虑。
三、优化训练,培养学生在作文正确拟题
1.拟题考量的侧重点宜因“类”有别。话题作文拟题的自由度比较大,所拟之题可以字面上与话题没任何直接关系,借鉴时宜结合“切口”“句式”“立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好中选择最优。半命题作文通常是补字词或短语,句式大体已定,考虑的重心宜放在结合题目已有部分的隐性要求思考补什么内容比较利于自己的发挥。
2.借鉴时不必受古诗词拟题法则的束缚。借鉴的目的是为了思维的打开和思考比较后较好地定向拟题,我们大可不必受古诗词拟题法则的束缚。一是不必受所谓的“类”的束缚。如例2中标题“特别的306班”既可算为“以物为题”(“物”既可指具体之物,也可指抽象之物),也可归为“组合各种方法为题”,不必拘泥。二是不必受古诗词题目表现的形式束缚。古诗词因自身体裁特征等原因,其题目的表现形式无法如记叙文活泼。如在以“父亲”为话题的作文中,某同学拟出了“父爱如山”的题目,这借鉴的是“以反映的主题为题”的方法,但更运用了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这值得充分肯定。三是不必受古诗拟题“少用修饰语”特点的影响。记叙文的拟题有时需通过使用修饰语来增强画面感、意蕴等,如在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中,用“疲惫却轻巧的脚步”为题比起没有修饰语以“脚步”为题自然要形象生动得多。
3.切莫一味孤立地练拟题。标题没有唯一性,但如果标题不同了,写作内容必定要作出改变,文章的详略安排或点睛之笔等可能都需作出调整。题与文是血脉相连的,如果只是孤立地练习拟题而忽略其与文章内容的紧密关联,就算真拟出了不错的题目也是意义不大的。练习借鉴古诗词拟题之法给记叙文拟题时,不能每次都只是拟出题目就完事,有时要动笔写出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而分析题与文是否一致。如有不一,则要动手修改使它们一致。
总之,在汲取古诗词精华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吸取精华,并进行内化,在作文的拟题中做到灵活运用,真正体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试论优化记叙文拟题的探究》明小芬 《中学文科》 2010年第3期
[2]《改革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李强《语文教学参考》 2011年第8期
[3]《激发兴趣,提高作文实效》 边江录《作文教学研究》 2013年第11期
[4]《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探索》 连小强《中小学教》 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