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提问中的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付小莉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思源小学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是诱发学生思考,体现“教有疑”理念的重要抓手。但好的提问不是轻易就能达成的,需要我们对其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设计
【正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我国古人也说了:“学起于思贵有疑。”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而现在很多学生读书时没有主动质疑思考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实施“教有疑”策略,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来促进开启思维之门。
新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段话对阅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显然,阅读教学的改革要达全这样的要求,关键还是在于创设一种富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情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是否能成功地诱导学生深入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功效,对于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我有如下探索: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语文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针对学生现有学力实际,不适宜太宽太大,含糊不清,如果问题问得漫无边际,课堂定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有自问自答,包办代替,这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致使教学有效性打折。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不适宜超越学生知识水平,应难易适度,特别是“问题串”中的主问题,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假如笼统地设计问题“这则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问学生,很有可能会使学生惘然,难以回答。若以此为主,再形成几个小问题分步引导,效果则会大不一样。上述问题可作如下分步设计:1、巨人第一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巨人第二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当巨人第三次呵责那个小男孩时,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分步设计问题范围比较窄,学生易于理解,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再问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那么,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问题设计要具有指向性
学生是以语言为媒介实现问题的接受、理解、分析和最终解决的,因此,指向不明的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师提问的意图。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鱼市场的快乐》一文时,老师抓住把苦日子过甜一段的组织教学,体会鱼贩子们的自得其乐。他是这样提问的:学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同学们说:“我体会到了鱼贩子们卖鱼像玩棒球。”有的虽然说得到了快乐,但不知所以然,最后老师生拉硬扯地草草结束,教学目标未能很好的展示出来。但有的教师却别出心裁,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用书当鱼当场表演一番鱼市场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作者表述的自得其乐。从师生的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在这儿,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得是多么兴味盎然,而且问题提得准确有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也是水到渠成。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必要细思: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还要反复推敲:为了体现问的意图,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才会一语中的?为了快速达标,教师不妨开门见山,让每位学生能明明白白知道你的用心,清晰的意图给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他们便会立刻投身到问题中,积极解决问题。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味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教师责无旁贷。例如:我在教学《马蜂和熊瞎子》一文时,总感觉文章不太好上,尤其是体会大棕熊掏马蜂的情景,让我觉得无从下手,看了看图读了读课文就结束了,课后反思发现韵味根本没体会到。这次要上公开课,我在这个重点上反复琢磨,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其实大棕熊不经意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人们。”请你再去读读课文54自然段,看看“熊瞎子的寻路,掏蜂窝,与马峰斗争哪个更让你觉得有韵味,充满情趣,找到后画出你认为值得品味的句子,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后,我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交流得有声有色,能抓住熊瞎子“心急”、“团团转”、“嗥叫”、“贪婪”、“得意”、“撕开”、“大嚼”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来谈韵味、谈情趣。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可挖掘的地方,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老师要善于对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文本像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提问者,读者从中想像、体验、品味,进而受到启发,心生感悟,因此教师要剔除繁琐的问题罗列,一问一答式的讲解,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
参考文献:
[1]刘小群,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设计主问题[J].新课程,2016年。
[2]陈小梅,提问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4年。
[3]董小林,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J].教育研究,2016年。
新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段话对阅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显然,阅读教学的改革要达全这样的要求,关键还是在于创设一种富有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情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是否能成功地诱导学生深入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提问的艺术,才能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功效,对于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我有如下探索: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语文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针对学生现有学力实际,不适宜太宽太大,含糊不清,如果问题问得漫无边际,课堂定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有自问自答,包办代替,这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致使教学有效性打折。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不适宜超越学生知识水平,应难易适度,特别是“问题串”中的主问题,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假如笼统地设计问题“这则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问学生,很有可能会使学生惘然,难以回答。若以此为主,再形成几个小问题分步引导,效果则会大不一样。上述问题可作如下分步设计:1、巨人第一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巨人第二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当巨人第三次呵责那个小男孩时,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分步设计问题范围比较窄,学生易于理解,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再问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那么,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问题设计要具有指向性
学生是以语言为媒介实现问题的接受、理解、分析和最终解决的,因此,指向不明的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师提问的意图。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鱼市场的快乐》一文时,老师抓住把苦日子过甜一段的组织教学,体会鱼贩子们的自得其乐。他是这样提问的:学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同学们说:“我体会到了鱼贩子们卖鱼像玩棒球。”有的虽然说得到了快乐,但不知所以然,最后老师生拉硬扯地草草结束,教学目标未能很好的展示出来。但有的教师却别出心裁,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用书当鱼当场表演一番鱼市场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作者表述的自得其乐。从师生的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在这儿,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得是多么兴味盎然,而且问题提得准确有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也是水到渠成。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必要细思: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还要反复推敲:为了体现问的意图,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才会一语中的?为了快速达标,教师不妨开门见山,让每位学生能明明白白知道你的用心,清晰的意图给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他们便会立刻投身到问题中,积极解决问题。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味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教师责无旁贷。例如:我在教学《马蜂和熊瞎子》一文时,总感觉文章不太好上,尤其是体会大棕熊掏马蜂的情景,让我觉得无从下手,看了看图读了读课文就结束了,课后反思发现韵味根本没体会到。这次要上公开课,我在这个重点上反复琢磨,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其实大棕熊不经意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人们。”请你再去读读课文54自然段,看看“熊瞎子的寻路,掏蜂窝,与马峰斗争哪个更让你觉得有韵味,充满情趣,找到后画出你认为值得品味的句子,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后,我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交流得有声有色,能抓住熊瞎子“心急”、“团团转”、“嗥叫”、“贪婪”、“得意”、“撕开”、“大嚼”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来谈韵味、谈情趣。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可挖掘的地方,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老师要善于对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文本像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提问者,读者从中想像、体验、品味,进而受到启发,心生感悟,因此教师要剔除繁琐的问题罗列,一问一答式的讲解,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
参考文献:
[1]刘小群,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设计主问题[J].新课程,2016年。
[2]陈小梅,提问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4年。
[3]董小林,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J].教育研究,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