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海俊梅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三小学
【摘要】教学用具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用具体模型和直观教具进行说明与演示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操作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而且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合理运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有效合理地运用学具可以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运用学具;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正文】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可见数学实验将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学具的使用是进行数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合理地运用学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结合工作实际,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 合理运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生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表象再到抽象,学具的操作正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合进运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合理运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学生通过用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来测量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时发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又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正方体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侧面的底面周长和高,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3、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五育的全面发展。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群体合作精神,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求瓶子的容积,分组将盛有部分水的瓶子想办法测量并求出容积,有的同学测量所需的数据,有的观察瓶子中水和空气部分的关系,有的记录,然后交流想法,发现先算出正放时水的体积,再算出倒放时空圆柱的体积。合作中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给不同层次的孩子创造了学习机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扭转中体现了相互谦让,相互倾听,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思想。
六、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学习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回家测量客厅和卧室的长宽高,然后计算粉刷面积,贴地砖面积等。
七、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借助动手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恰当,合理,适时适量地使用学具,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是我今后继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兰芳 《浅谈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J〕 2012.3.20
[2]刘小华 《巧用学具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 2015.07.10
[3]郑西梅 《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 2016.03.10
一、 合理运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生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表象再到抽象,学具的操作正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合进运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合理运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学生通过用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来测量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时发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又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正方体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侧面的底面周长和高,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3、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五育的全面发展。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群体合作精神,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求瓶子的容积,分组将盛有部分水的瓶子想办法测量并求出容积,有的同学测量所需的数据,有的观察瓶子中水和空气部分的关系,有的记录,然后交流想法,发现先算出正放时水的体积,再算出倒放时空圆柱的体积。合作中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给不同层次的孩子创造了学习机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扭转中体现了相互谦让,相互倾听,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思想。
六、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学习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回家测量客厅和卧室的长宽高,然后计算粉刷面积,贴地砖面积等。
七、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借助动手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恰当,合理,适时适量地使用学具,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是我今后继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伍兰芳 《浅谈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J〕 2012.3.20
[2]刘小华 《巧用学具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 2015.07.10
[3]郑西梅 《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 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