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立足于文本彰显文学性提升人文性

【作者】 费 伟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技师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学生开放的、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实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课。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审美意趣和人文精神,同时将专业、时代特点、口语表达及实用写作知识融会于人文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职业、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竞争力。
  笔者通过初步研究,发现关于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凸显了三个统一:一是人文性与实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的统一,即高职语文课程具备四种性质;二是综合素质与语文各种运用能力的统一,即以语文各种运用能力培养为抓手,同时兼顾审美意趣和人文精神;三是语文知识与职业、专业、时代的统一。
  一、立足于文本
  语文教学的基本态度应该是立足于文本。所谓文本,是指高等职业学校现行语文教材,即此刻高职语文老师们正在课堂上精心教授的一篇篇课文。文本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概括与提升。
  在所谓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次次的浪潮中,对文本的定位与态度,实在让从事高职语文教学的笔者无法苟同也无法保持沉默。他们对“文本”缺少科学的认知,遑论敬畏。他们并非贴近文本,不是认真地探讨文本的体系构成、编纂理念,而是任意处置文本,随心所欲,发“课改”之幽情,思“创新”之契机。
  前不久,学校组织观摩了市内一家据说在课程改革方面一直处在领先地位的兄弟学校的公开课,讲授的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教者年富力强,在现代诗歌教学、写作领域于市内、省内均占有一席之地。综观其所有的教学过程,基本是脱离了文本,只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分别让两位学生读了诗歌。需要文本的地方,都是以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和体现的。对此,笔者非常赞成有专家提出的“在语文教育中对多媒体教学保持警惕”的意见,不能过分地追求华丽好看的课件和浮躁热闹的课堂气氛。
  所以,高职语文教育中的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以忠实和贴近文本为前提,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方法和手段都不能脱离文本。许多现代语文教育的大家,为我们贴近、忠实甚至敬畏文本做出了表率,他们的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方式去研究、去践行。
  二、彰显文学性
  不管是哪一种语言的母语教科书,都是将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材料的主体构成。从现行的汉语语文教材系统看,不管是哪种教材,文学作品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从语文教学的材料看,要求语文教师应该以文学的方式对待它们,以保持态度与对象的统一性。
  任何民族的语言文本都是以文学为主要内容,都是以自然、社会、人生和灵魂为诠释和描摹的对象。一个国家的文学史就是该国家、该民族历史烽烟等人文文明的简史,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关乎灵魂与肉体、自然与人生,关乎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的具象展示。
  且不说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那人类童年时期的“寓言”对至真、至善、至美的渴求,也不必说罗马文学对希腊文学精神的进一步张扬和传承、发扬光大,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以文学为载体,彻底动摇和颠覆封建神权,真正彰显了“人”“人性”的莫大功绩就值得世界各国研究、书写与铭记;汉代文学的泱泱之风及恢弘大度,唐代诗学的高蹈风范至今令后人难以企及。
  诗人与作家的呼号与呐喊至今依然震撼人们的心灵,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弱!当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必定会把你带入一个恬静怡人,幽雅环境,远离了污浊的官场,沉浸于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的种种真谛已寓含其中;当第一次看到鲁迅先生借助“狂人”之口而喊出“从来如此便对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时,心灵会因之共鸣,为之震颤;当读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之前对有关战争的、富有诗意的印象会荡然无存;当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定会为杜甫的悲悯情怀所打动、所鼓舞;当读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时,你真的就无动于衷?
  人文性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既有知识层面的基本要求与体现,又有方法与思想层面的掌握与提升,还有精神与素质层面的养成与内化。所有这些,都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得以充分展示,所以说,人文性主要体现于文学性。高职语文课改要达成目标,实现课程标准设定的人文目标,就必然要彰显文本的文学性,这是实现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不二法门。
  三、提升人文性
  提升人文素质要走出“半个人”时代,做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早在1948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就讲过,我们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不能培养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者是只懂人文、不懂科学的毕业生,这样的人不能够成为“大家”。
  提升人文是针对笔者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而提倡的,也是针对目前的社会现状而提出的,是“有的放矢”。提升人文性对高职生现在的学习、未来的职业活动与生活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口号本身具有前瞻性,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现行高职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在人文性中,文学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是彰显人文性的主渠道,高职语文课改应该遵循“贴近文本、彰显文学、提升人文”这一主线。
  “人文”相对于科学而存在,人文性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范畴,既有知识层面的要求,诸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又有方法与精神层面的诸多内涵。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努力培养出既懂科学又富人文的并行不悖的优秀学生,努力培养出爱生活、爱自然、爱文学,既有健康体魄又有丰富思想内涵,既立足现实又怀揣美梦的“诗意地安居”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