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 张继堂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品德,讲道德的传统,今天我们在素质教育改革中也把道德摆在了重要地位。《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小学阶段现行学科安排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其具体教学工作开展质量,对于我国小学生稳定良好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以来,我国教育产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对于小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全年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在《品德与社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存在很多短板,在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情境化教学的建议与尝试。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十年中,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取得了长足发展,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地区和学校越来越多,《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评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度普遍提高.....成就是喜人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方案:其一,有些教师对该课程教学重视程度较低,以一种混日子、休息的心态准备课程,不认真备课,对新教材缺乏足够的研究分析,课程内容匮乏,知识含量低,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有些照本宣科,对着教材讲课文,或者让学生看看电影、视频就结束课程。学生对于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于课程的满足感和收获感远远不够;其二,课程脱离生活,以大篇幅的复杂文字长篇累牍灌输概念,缺乏生活性与趣味性,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时课程的内容无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触及或者体会到,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有时课程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易于理解,学生不会再课堂上思考,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三,家庭和学校环境的不良行为起到了不好的“模范作用”,有些教师对不尊重学生人格,学生缺乏爱心,体罚学生,降低了品社课教学的效果;有些家长口出脏话,破坏环境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这些问题看似不起眼,但都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并对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所以,都不是我们可以忽视的,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教学典型不严等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强课程监管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国家重视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要加强品社课的教学工作,首先就应提高教师及学生对品社课的重视程度。要提高社会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应该层教育部门抓起,多组织品德教育宣传活动,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监管,使学校加强对学生品社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教师是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提高品社课的重视程度还应该着重提高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程度,建立严格监管,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师评价制度,把《品德与社会》课程摆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同样重视程度,从实际工作层面严抓教学质量。
  (二)探讨多元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受年龄因素的局限性影响,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认知理解机制尚未成熟,而《品德与社会》课程讲述的往往是比较深奥的道德知识,因而,对于年龄层次较低的学生来说往往无法从思想观念认知层次,切实认识到接受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内容教学干预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任课老师照本宣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时,对于学生来说简直是煎熬。对此,加强教师培训制度,多方法,多渠道探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素材,以贴合小学生的语言和心里状态把概念形象生动的表示出来似乎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渠道。比如说,最近经常提到的“情境化教学”的概念,拿到,《品德与社会》课程课堂上来说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以恰当有效的教学活动场景的设置和呈现《品德与社会》教材文本,结合学生日常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基本经历和见闻,以及当前阶段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性社会生活事件,开展针对
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场景的设置和呈现工作,确保学生在具体参与情景教学环节过程中,对于实际获取的教学效果,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效果。
  (三)开展拓展训练,实践中教育学生
  知识的获取知识学习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内涵并内化到头脑中,实践是必须的选择。加强小学品社课教学,还应开展拓展训练从实践中教育学生。例如,教师可精心设计课外阅读,如劳动模范、国家大事等,用品德和社会的眼光培养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优秀切切实实的感悟在生活中,无论是“助人为乐”还是“勤俭节约”,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情境;只要悉心体验,就会发现自己置身其中,在实践中帮助老人过马路、在生活中不浪费每一粒粮食等等,只有学生真真实实的经历了,理论地学习才会发挥效用。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成果的进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结合,教师要提高品德意识,为学生做好品德模范;家长也应该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做好孩子的典范。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多方合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一定会在素质教育的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