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讨

【作者】 任传波 张琪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育英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古代诗词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具有丰厚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诵读和鉴赏古诗词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素养。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对古诗词的的学习和积累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写作之门。首先它会启发学生像诗人那样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用敏锐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细腻的心感受周围的一切,从而获取写作的源头;其次,能够引导学生告别虚假空洞的习作,进入抒发真情实感的境地;再次,古诗词的留白艺术能够发展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最后,能够丰富和锤炼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形象、凝练、优美的语言;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言简义丰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古诗词教学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艺术美,能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审美情趣。
  3、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歌颂真挚的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颂扬浓浓的亲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难舍难分的爱情……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自觉意识到这些古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情感,并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成为自己的内心的一部分。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了解诗词背景,感知诗人情感
  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诗所传达出的主旨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息息相相关。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因此,教师应从古诗词的背景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内涵。在教学古诗词前,教师让学生通过图书、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古诗词内容有效整合搜集的背景材料。
  如《武陵春》,词人李清照抒发了自己孤独惆怅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句翻译这首词,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还使得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其真实内涵。鉴于此,可以从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入手,让学生充分了解李清照的这一段生平,从而感受到作者为什么在春景依旧的时节却如此凄苦。感受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所表达的意味,从而加深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更加准确地理解了主旨。
  2、反复诵读诗词,体悟诗中情境
  借景借物抒情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格式是开前部分写景或写事,后半部分议论或抒情。抓住诗中景、物和修饰词,感受其特点以及营造的氛围,九能更好地捕捉到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情由心生”“因景生情”,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往往和人物心情有关,而心情又往往和人物的遭遇相连在一起。因此对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和营造的氛围的分析,便于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学古诗词要想方设法让诗词中的画面和蕴含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结合诗词特点,引导学生在音读、意读的基础上,对诗词从美感高度去诵读。可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穿插故事融入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配乐诵读渲染情境来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触摸文字,感悟诗人凝于诗词之中的情感。
  3、抓住诗词题目,体味诗词“诗眼”
  古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一是交代写作背景;二是概括诗歌内容,三是点明主旨。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从题目中可知这是一首描写梅花的词,那么全词肯定要着力描写梅花,自然会让我们想起梅花这一意象中象征的清高、自洁、孤傲这些特点。刘方平的《月夜》一诗的题目给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诗歌的背景;再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题目非常清楚的概括了此的主要内容。因此抓住题目,尽可猜知一二。
  “诗眼”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最能揭示诗主旨的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诗眼”,是解读整首诗歌的关键。例如,在要求背诵的篇目《望岳》中,该诗的首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是《望岳》的诗眼,此句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东岳泰山的巍峨景象,更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现出作者年少的雄心壮志,而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作为该诗的诗眼,则将作者失去挚爱后,成日愁闷痛心,无聊度日,无处排解痛苦,以花木作为对比,却还要更为瘦,那是何等的忧愁。在掌握了全诗的诗眼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通篇全诗的情感了。再如《玉楼春·春景》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诗眼。特别是句中的“闹”字最能凸显出诗歌的意境。一个“闹”字,红杏满园、春意盎然之景如在眼前。
  4、品析篇末句,领会诗词主旨
  古诗词诗词经常用的写作手法是借景借物起兴,最后议论抒情结尾。议论抒情又往往是作者表情达感的所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生抓住诗词最末几句的原因。诗词的结尾还有一种形式是寓情于景或叙事描写的,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夏完淳《别云间》末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用叙事的方式抒发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末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直接抒发了报国杀敌之情。
5、改写古诗词,多层次理解
  改写古诗是初中学生深化诗词理解的重要方法。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改写可以再次“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改写形式上按诗词本身内容的不同,可改写成记叙文、抒情散文,甚至是现代诗歌。也可以结合诗人生平,对诗人进行品评,如读《水调歌头》写写《我眼中的苏轼》《谈苏轼》等。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联系文天祥的经历及其他历史人物,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运用换字式、画面描写式、人物评价式、看法辩论式、名句赏析式等,形式不拘,让学生更加理解诗词中情感。
  总之,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应让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动力,让学生主动去拥抱语文、拥抱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