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班主任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作者】 丁志友
【机构】 山东省青西新区第六初级中学
【摘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平时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结合班级工作实际在处理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时提出四点建议。【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疏导策略
【正文】 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且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
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也许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成就了一个学生,也有可能毁灭学生一生。
一、把握契机,悉心关注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再次,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班里的陈同学,成绩中等偏上,性格内向,在老师眼中是个很乖巧的女生,在学校里静静的听课静静的写作业,不会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有一天,蒋同学告诉我,说陈同学在自己的QQ签名上写了“我讨厌这个班级,没人理我。”听后,我恍然大悟,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我却因为她的乖巧懂事把她给遗忘了。我在静等时机,语文单元考试,发现她的成绩有所下降,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我叫上语文老师,在走廊处对陈同学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最主要的一点,是让她感觉到老师是重视她的。后来,我还给她调了座位,事后她告诉我对这个位子比较满意,而且她的QQ签名变为“我原来没那么让人讨厌,嘻嘻!”心态变了,乐观了,成绩自然上去了。
二、宽容尊重,不吝鼓励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班里的牟同学,学习习惯不好,坐在讲台桌旁边,所以他的坏习惯容易被老师发现,一旦发现就会及时被指出,牟同学不爽,以为丢了面子,逞强,一定要顶撞老师。使得课堂上的气氛一次次紧张。通过交流,理解了学生的爱面子,当他犯错误的时候,给他及时地递上一张小纸条,牟同学很快很乐意的接受了这种交流方式,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也许就是宽容的力量、尊重的力量吧。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如果教师尊重、爱护学生,那么学生会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教师,师生也可以成为朋友。
三、多措并举,家校合作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一学期至少有一次的家长会,为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此外对班级里特殊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密切了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四、生生互动,助人自助
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青少年往往有意无意地对老师家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师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班的周同学不爱学习,经常撒谎,常于父母对着干,在家长老师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特请阳光的、正义感强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好朋友王同学对其加以交流,加以劝说,鼓励,王同学的寥寥数语抵过我们老师的“苦口婆心”式的教导,果然,周同学取得明显进步。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的相对偏激的、强烈的态度和言行。逆反心理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当中,而初中时期尤为明显。因此,初中教师要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进行探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姜惠民.教师是一种幸福的职业.南湖晚报,2009.2.
[2]王登峰.陶继新.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上海:中华书局,2010.11.
[3]徐晓燕.关注心灵,为学生的成长打上幸福的底色.青岛教育,2016(2):28.
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也许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成就了一个学生,也有可能毁灭学生一生。
一、把握契机,悉心关注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再次,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班里的陈同学,成绩中等偏上,性格内向,在老师眼中是个很乖巧的女生,在学校里静静的听课静静的写作业,不会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有一天,蒋同学告诉我,说陈同学在自己的QQ签名上写了“我讨厌这个班级,没人理我。”听后,我恍然大悟,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我却因为她的乖巧懂事把她给遗忘了。我在静等时机,语文单元考试,发现她的成绩有所下降,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我叫上语文老师,在走廊处对陈同学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最主要的一点,是让她感觉到老师是重视她的。后来,我还给她调了座位,事后她告诉我对这个位子比较满意,而且她的QQ签名变为“我原来没那么让人讨厌,嘻嘻!”心态变了,乐观了,成绩自然上去了。
二、宽容尊重,不吝鼓励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班里的牟同学,学习习惯不好,坐在讲台桌旁边,所以他的坏习惯容易被老师发现,一旦发现就会及时被指出,牟同学不爽,以为丢了面子,逞强,一定要顶撞老师。使得课堂上的气氛一次次紧张。通过交流,理解了学生的爱面子,当他犯错误的时候,给他及时地递上一张小纸条,牟同学很快很乐意的接受了这种交流方式,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也许就是宽容的力量、尊重的力量吧。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如果教师尊重、爱护学生,那么学生会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教师,师生也可以成为朋友。
三、多措并举,家校合作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一学期至少有一次的家长会,为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此外对班级里特殊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密切了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四、生生互动,助人自助
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青少年往往有意无意地对老师家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师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班的周同学不爱学习,经常撒谎,常于父母对着干,在家长老师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特请阳光的、正义感强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好朋友王同学对其加以交流,加以劝说,鼓励,王同学的寥寥数语抵过我们老师的“苦口婆心”式的教导,果然,周同学取得明显进步。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的相对偏激的、强烈的态度和言行。逆反心理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当中,而初中时期尤为明显。因此,初中教师要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进行探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姜惠民.教师是一种幸福的职业.南湖晚报,2009.2.
[2]王登峰.陶继新.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上海:中华书局,2010.11.
[3]徐晓燕.关注心灵,为学生的成长打上幸福的底色.青岛教育,201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