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品德与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探究

【作者】 雷小兰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师范附属小学校

【摘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把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形成可用之于实践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道德践行能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正文】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要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对社会生活进行学习,从中提升学生素养,增加社会经验。多年来,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给予充分体验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判断、共同评价中,明白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感知善恶,内化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喜欢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兴趣”成为焦点,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新的品德与社会课设置了种种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伟大的先人》时,活动前,我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1)询问父母和周围的人,是否知道我们的圣人孔子、司马迁,对他们都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几个人,并做好记录。(2)学生交流统计调查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由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的年代那么久远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学生兴趣很浓,兴奋得很,叽叽喳喳个不停,我趁机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师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朽伟绩;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留下保贵的遗产——《史记》。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开放性强,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研究的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知能力。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节,提供背景资料,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提出具有独创的见解,可见活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同时,活动教学过程突出探究,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一个陌生人对小明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你妈妈叫我来接你,跟我走吧!”我问:小明能不能跟陌生人走?学生意见不统一,有点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我没有抽问学生,而是把同意走的和不同意走的分成两个组,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通过讨论,让学生受到启发,知道生活中很多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老师讲过的规则意识,不要跟着陌生人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重视活动中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有利于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对自我、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义务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养成了自我负责、积极进取的正确人生态度,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同时,学生在活动中,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承担一定的角色,困难和挫折也不可避免,这就使学生可以改变自身不良的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让学生切实得到活动锻炼,发展实践能力
  我们常用的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社会调查。帮助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其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交流;评价。社会调查,是小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学习内容,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等地参观观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社区服务。利用一定课时或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专门到有关社区开展义务服务或义务劳动,能有力地帮助学生形成关爱社会、关怀他人的优良品质,形成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品德教育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也异常关键,通过适当的综合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进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正义,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科学,2017年。
  [2]任亚欧,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J].内蒙古教育,
2014年。
  [3]赵征宇,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