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八年级下册“变态发育、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析疑
【作者】 杨 敏
【机构】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多一线的生物教师经常会有一些疑问。其中教师们在讲完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和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两节内容后,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在此收集整理起来,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帮助。【关键词】人教版生物学;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
【正文】在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2013年版)下册的教材中出现了“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这三个概念,怎样区分这三个概念,很多在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是模糊不清,更不用说学生了。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2013年版)下册的课本中对“变态发育”的描述是: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一词是在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中关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给出的,这是因为在胚后发育期间,大多数昆虫要经过变态发育。虽然变态发育不限于昆虫,但昆虫的变态过程比其他任何动物更引人注目。课本中对“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描述分别是,完全变态发育:同家蚕一样,菜粉蝶、蝇等昆虫也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来产生后代的,它们的发育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在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2013年版)下册的教材中《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两节内容都提到了“变态发育”。关于这两节内容生物教师提出了很多的疑问,如,问题1: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2013年版)下册对“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两个概念,同时以家蚕为例作了辅助性的解释,这导致很多的学生一看到“家蚕”就认为是“完全变态”发育,进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对“家蚕”的变态发育的描述不适合解释青蛙的发育方式,只有昆虫的发育才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教材没有说明。问题2:昆虫的变态发育的过程中“幼虫”与“若虫”一样吗?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和片区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很多教师都提出了“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区别的问题。通过讨论,教师们主要有以下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变态发育一般指昆虫纲与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教材这样处理,却是会让教师和学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昆虫的发育有三种:第一种是无变态,也就是从受精卵孵化后发育到成虫,各龄幼虫的形状变化不明显;第二种是不完全变态,有分为两种:一是渐变式,也叫直接变态。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只是大小不同,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一样,只是幼虫的性器官尚未成熟,翅膀还停留在翅芽阶段,如飞蝗。这类幼虫叫若虫。二是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很多的区别,而且栖息环境不同,如蜻蜓幼虫生活在水里,成虫生活在陆地上;第三种是完全变态,它指的是受精卵孵化后经过幼虫、蛹和成虫等发育阶段,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及栖息环境都不同,其中间还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体内变化也比较剧烈,最后才羽化为成虫。
观点二:变态发育包含完全变态发育,它们属于从属关系,完全变态发育的一定是变态发育。
观点三: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很容易混淆,因为青蛙的发育也经历了四个时期,且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很大的差异,这和“完全变态”相似。
观点四:教材在讲述完全变态发育和变态发育时,为什么同时采用同一个例子?因为使用学生熟悉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同时,适当减少事实性知识描述,也能减少篇幅。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强调上述两个概念的区别。例如,对昆虫而言,变态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后者没有“蛹”这个阶段。
观点五:动物的变态可分为系统的变态和后生的变态。蝌蚪具有鳃和尾,在水中游泳,后来鳃和尾消失,出现了肺和四肢,可进行水陆两栖生活,这样的变态,可以看出蛙类的祖先由水生动物进化为陆生动物的进化过程在青蛙发育过程中再现,所以我们称之为系统的变态。而家蚕的变态发育,是因为环境而变的。在幼虫时期以营养为主,成虫时期以生殖为主,两者没有进化关系完全为适应环境而进行变态,这样的变态叫做后生的变态。所以青蛙和家蚕的变态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不能混为一谈。
观点六:如果只有昆虫纲的发育划分为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至少配套的《教师用书》(人教版)上应该明确指出,否则会有很多人混淆。《新课标教案》这本书中王征教师撰写的教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该教案在课后反思中还专门写到了这样一段:“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所闻,可以归纳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并通过与家蚕生活史标本相对比,得出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完全变态发育。”
观点七:幼虫和若虫不能等同。幼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进入第二阶段的名称(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幼虫与成虫在生活习惯和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如苍蝇的幼虫叫做蛆;而若虫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进入第二阶段的名称(受精卵-若虫-成虫),若虫与成虫的生活习性与生理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蝗虫的若虫叫跳蝻,它的外表和蝗虫相似,只不过跳蝻的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
观点八:《辞海》(2009年10月)中对“变态发育”的描述是:“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亦即经幼体期而达到成体期的想象。”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概念使用的范围不仅仅是昆虫,还包括甲壳动物、两栖动物等。变态发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渐变态、半变态等。在修订后的教材中,为了与实验本一致,仅介绍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辞海》对“不完全变态”的描述是:“昆虫变态的一个类型。即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时期。”而对“完全变态”的描述是:“昆虫变态的一个类型。即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完全变态的昆虫,其幼虫的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显著不同,而蛹是一个不活动的时期。”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这两个名词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昆虫,而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化蛹这个阶段。
观点九:对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来说,要经历4个时期。经常有老师问:这里的“卵”指的是受精卵吗?如果指的是受精卵,为什么教材中不写“受精卵”?有研究者说,变态发育的基础是有性生殖,所以这里所说的“卵”一般指受精卵。但在昆虫中,孤雌生殖是普遍存在的,孤雌生殖也称为单性生殖,及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如蜜蜂中雄峰就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来的。
以上几种观点,仅供教师参考,希望能对一线教学的老师有所帮助。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盲目的都采用,是否采用这些观点都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马仲华.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M] .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包春莹.八年级下册常见知识问题析疑.中学生物教学,2014,1-2:81-82.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2013年版)下册的课本中对“变态发育”的描述是: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一词是在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中关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给出的,这是因为在胚后发育期间,大多数昆虫要经过变态发育。虽然变态发育不限于昆虫,但昆虫的变态过程比其他任何动物更引人注目。课本中对“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描述分别是,完全变态发育:同家蚕一样,菜粉蝶、蝇等昆虫也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来产生后代的,它们的发育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在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2013年版)下册的教材中《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两节内容都提到了“变态发育”。关于这两节内容生物教师提出了很多的疑问,如,问题1: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2013年版)下册对“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两个概念,同时以家蚕为例作了辅助性的解释,这导致很多的学生一看到“家蚕”就认为是“完全变态”发育,进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对“家蚕”的变态发育的描述不适合解释青蛙的发育方式,只有昆虫的发育才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教材没有说明。问题2:昆虫的变态发育的过程中“幼虫”与“若虫”一样吗?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和片区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很多教师都提出了“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区别的问题。通过讨论,教师们主要有以下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变态发育一般指昆虫纲与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教材这样处理,却是会让教师和学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昆虫的发育有三种:第一种是无变态,也就是从受精卵孵化后发育到成虫,各龄幼虫的形状变化不明显;第二种是不完全变态,有分为两种:一是渐变式,也叫直接变态。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只是大小不同,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一样,只是幼虫的性器官尚未成熟,翅膀还停留在翅芽阶段,如飞蝗。这类幼虫叫若虫。二是半变态,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很多的区别,而且栖息环境不同,如蜻蜓幼虫生活在水里,成虫生活在陆地上;第三种是完全变态,它指的是受精卵孵化后经过幼虫、蛹和成虫等发育阶段,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及栖息环境都不同,其中间还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体内变化也比较剧烈,最后才羽化为成虫。
观点二:变态发育包含完全变态发育,它们属于从属关系,完全变态发育的一定是变态发育。
观点三: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很容易混淆,因为青蛙的发育也经历了四个时期,且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很大的差异,这和“完全变态”相似。
观点四:教材在讲述完全变态发育和变态发育时,为什么同时采用同一个例子?因为使用学生熟悉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同时,适当减少事实性知识描述,也能减少篇幅。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强调上述两个概念的区别。例如,对昆虫而言,变态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后者没有“蛹”这个阶段。
观点五:动物的变态可分为系统的变态和后生的变态。蝌蚪具有鳃和尾,在水中游泳,后来鳃和尾消失,出现了肺和四肢,可进行水陆两栖生活,这样的变态,可以看出蛙类的祖先由水生动物进化为陆生动物的进化过程在青蛙发育过程中再现,所以我们称之为系统的变态。而家蚕的变态发育,是因为环境而变的。在幼虫时期以营养为主,成虫时期以生殖为主,两者没有进化关系完全为适应环境而进行变态,这样的变态叫做后生的变态。所以青蛙和家蚕的变态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不能混为一谈。
观点六:如果只有昆虫纲的发育划分为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至少配套的《教师用书》(人教版)上应该明确指出,否则会有很多人混淆。《新课标教案》这本书中王征教师撰写的教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该教案在课后反思中还专门写到了这样一段:“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所闻,可以归纳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并通过与家蚕生活史标本相对比,得出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完全变态发育。”
观点七:幼虫和若虫不能等同。幼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进入第二阶段的名称(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幼虫与成虫在生活习惯和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如苍蝇的幼虫叫做蛆;而若虫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进入第二阶段的名称(受精卵-若虫-成虫),若虫与成虫的生活习性与生理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蝗虫的若虫叫跳蝻,它的外表和蝗虫相似,只不过跳蝻的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
观点八:《辞海》(2009年10月)中对“变态发育”的描述是:“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亦即经幼体期而达到成体期的想象。”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概念使用的范围不仅仅是昆虫,还包括甲壳动物、两栖动物等。变态发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渐变态、半变态等。在修订后的教材中,为了与实验本一致,仅介绍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辞海》对“不完全变态”的描述是:“昆虫变态的一个类型。即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时期。”而对“完全变态”的描述是:“昆虫变态的一个类型。即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完全变态的昆虫,其幼虫的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显著不同,而蛹是一个不活动的时期。”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这两个名词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昆虫,而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化蛹这个阶段。
观点九:对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来说,要经历4个时期。经常有老师问:这里的“卵”指的是受精卵吗?如果指的是受精卵,为什么教材中不写“受精卵”?有研究者说,变态发育的基础是有性生殖,所以这里所说的“卵”一般指受精卵。但在昆虫中,孤雌生殖是普遍存在的,孤雌生殖也称为单性生殖,及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如蜜蜂中雄峰就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来的。
以上几种观点,仅供教师参考,希望能对一线教学的老师有所帮助。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盲目的都采用,是否采用这些观点都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马仲华.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M] .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包春莹.八年级下册常见知识问题析疑.中学生物教学,2014,1-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