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作者】 艾彩霞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八中学
【摘要】教师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实验教学方式,掌握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基本实验及探究性实验学习的学习方法;其次,教师要熟练地创设适宜的实验教学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望与科学态度,促使学生积极参实验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竞争,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科学精神。【关键词】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教学生活化;探究能力
【正文】 有些教师在研究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时,往往留于形式,忽视了化学双基的教学。其实,化学课的核心还是化学双基的教学,教学生活化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那么,我们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创设实验时,要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趣味实验。如:我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有同学想到在圣诞节表演魔术,即用酚酞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再在上面喷上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来烘托节日气氛。又如在讲到金属和酸的反应时,有的同学想到从铝制的易拉罐上剪下一小块,向老师要了一点稀盐酸回家自己做起实验来。后来有同学问我:铝反应后变成了黑色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用家里的醋酸来代替稀盐酸?我不失时机地进行阐释,并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存在化学,化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二、开展课外活动实现教学生活化
在开展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实验,让丰富多彩的活动带他们进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着实体验到学好化学是为了让生活更科学。
三、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非常注重课堂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但在教学中以及观摩课中,往往发现科学探究完全是由教师的个人设计与表演,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探究,学生均在老师设计好的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同时得出老师希望得出的结论或以设计好的课件内容。我在教学中注意到真正体现学生科学探究的是家庭小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假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独立实验并得出结论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首先,让学生收集到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用具以便开展家庭小实验,如玻璃杯、小药瓶、蜡烛、白醋、洗涤剂、洁厕剂、纯碱、小苏打,鸡蛋、贝壳等。其次,精心地设计、布置家庭小实验,如制取无壳鸡蛋、探究蜡烛的燃烧、自制净水器、探究灭火的方法等。最后,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
譬如:学生制取无壳鸡蛋实验
1、布置实验:请各位同学回家利用家中的物质制取一无壳鸡蛋。
2、学生回家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任务。
3、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自己展示交流。
在这一实验中,学生的表现是令老师难以预见的。首先,学生选择的物质很多,鸡蛋、鹤鹑蛋、食醋、白醋、洁厕剂、酱油、洗涤剂、水等。其次,现象的描述不一,有鸡蛋壳表面出现大量气泡,鸡蛋变软的;有鸡蛋壳表面出现少量气泡,鸡蛋表面出现黑色的;有鸡蛋壳表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有发现鸡蛋在洁厕剂中做上下运动的。经过大家的交流对比,最终得出了一些结论:食醋、白醋、洁厕剂可以用来制无壳鸡蛋,但反应的速率不同,现象不一样;鸡蛋上下运动是由于产生气泡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发生变化引起的。最后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些疑问:做过实验的鸡蛋还能吃吗?反应后的醋能再使用吗?反应后的液体能否用来补钙?可以说,利用家庭小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会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描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应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可以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再如用硫磺熏蒸馒头、生姜、银耳使直接入口的食品好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饼油条;为使鳝鱼快长添加避孕药;肥大的海蓄、蹄筋是用烧碱催发的;雪白的面粉制品添加大量的增白剂甚至滑石粉;根据人们爱吃瘦肉的喜好用瘦肉精喂猪;以工业酒精或甲醇冒充白酒出售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学源于生活;化学的确有用,必须学好化学。
此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进一步开设一些与社会、学校相适宜的研究课题,如白蚁对堤岸房屋的侵蚀与简单化学防治、河流的污染与治淤、酸雨侵蚀与文物的开发和保护等,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化学,学得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趣。还可以结合反对“法轮功”破除封建迷信的电影录像,根据学生学过的理化知识对一些迷信法术进行剖析,比如“菩萨显灵”,巫师念念有词地声称观音菩萨马上就到,果然一会儿功夫,蜡烛无人点而自燃。其实是他们利用白磷易燃的性质事先在烛心上加人了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总之,通过科学讲解和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质疑和思考,明白不懂科学就会导致愚昧可笑的行为。从而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明察秋毫的眼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2]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吴俊明编著.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一、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创设实验时,要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趣味实验。如:我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有同学想到在圣诞节表演魔术,即用酚酞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再在上面喷上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来烘托节日气氛。又如在讲到金属和酸的反应时,有的同学想到从铝制的易拉罐上剪下一小块,向老师要了一点稀盐酸回家自己做起实验来。后来有同学问我:铝反应后变成了黑色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用家里的醋酸来代替稀盐酸?我不失时机地进行阐释,并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存在化学,化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二、开展课外活动实现教学生活化
在开展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实验,让丰富多彩的活动带他们进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着实体验到学好化学是为了让生活更科学。
三、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非常注重课堂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但在教学中以及观摩课中,往往发现科学探究完全是由教师的个人设计与表演,而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探究,学生均在老师设计好的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同时得出老师希望得出的结论或以设计好的课件内容。我在教学中注意到真正体现学生科学探究的是家庭小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假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独立实验并得出结论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首先,让学生收集到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用具以便开展家庭小实验,如玻璃杯、小药瓶、蜡烛、白醋、洗涤剂、洁厕剂、纯碱、小苏打,鸡蛋、贝壳等。其次,精心地设计、布置家庭小实验,如制取无壳鸡蛋、探究蜡烛的燃烧、自制净水器、探究灭火的方法等。最后,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
譬如:学生制取无壳鸡蛋实验
1、布置实验:请各位同学回家利用家中的物质制取一无壳鸡蛋。
2、学生回家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任务。
3、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自己展示交流。
在这一实验中,学生的表现是令老师难以预见的。首先,学生选择的物质很多,鸡蛋、鹤鹑蛋、食醋、白醋、洁厕剂、酱油、洗涤剂、水等。其次,现象的描述不一,有鸡蛋壳表面出现大量气泡,鸡蛋变软的;有鸡蛋壳表面出现少量气泡,鸡蛋表面出现黑色的;有鸡蛋壳表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有发现鸡蛋在洁厕剂中做上下运动的。经过大家的交流对比,最终得出了一些结论:食醋、白醋、洁厕剂可以用来制无壳鸡蛋,但反应的速率不同,现象不一样;鸡蛋上下运动是由于产生气泡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发生变化引起的。最后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些疑问:做过实验的鸡蛋还能吃吗?反应后的醋能再使用吗?反应后的液体能否用来补钙?可以说,利用家庭小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会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描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应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可以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再如用硫磺熏蒸馒头、生姜、银耳使直接入口的食品好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饼油条;为使鳝鱼快长添加避孕药;肥大的海蓄、蹄筋是用烧碱催发的;雪白的面粉制品添加大量的增白剂甚至滑石粉;根据人们爱吃瘦肉的喜好用瘦肉精喂猪;以工业酒精或甲醇冒充白酒出售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学源于生活;化学的确有用,必须学好化学。
此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进一步开设一些与社会、学校相适宜的研究课题,如白蚁对堤岸房屋的侵蚀与简单化学防治、河流的污染与治淤、酸雨侵蚀与文物的开发和保护等,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化学,学得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趣。还可以结合反对“法轮功”破除封建迷信的电影录像,根据学生学过的理化知识对一些迷信法术进行剖析,比如“菩萨显灵”,巫师念念有词地声称观音菩萨马上就到,果然一会儿功夫,蜡烛无人点而自燃。其实是他们利用白磷易燃的性质事先在烛心上加人了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总之,通过科学讲解和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质疑和思考,明白不懂科学就会导致愚昧可笑的行为。从而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明察秋毫的眼力,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2]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吴俊明编著.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