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作者】 王智霞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中学

【摘要】每个教师都是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成长起来 的,老教师就如同陈年佳酿历久弥香。在这个成长的时空之中,透过一个个的教学现象,深思它的本质,方能走出桎梏,举一反三。在“新课改”的校本培训中我学习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生本教学”、“创新思维”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赏析《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的过程中让我找到了自己教学理念中的一些偏差认识,真正领会了“生本”的内涵。
【关键词】教学桎梏;肢解文本;精彩课堂;生本课堂
【正文】

——“新课改”校本培训让我走出教学的桎梏

  一个吸引学生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有特点的教师,或知识渊博,字字珠玑;或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或板书优雅漂亮,让人赏心悦目等等。走入教师队伍之后,从最初对优秀教师的模仿、追随到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虽未有“千锤万凿出深山”的曲折,但也有“山路十八弯”的磨练。通过学校针对青年教师的“新课改”校本培训中的学习和反思,我“嗅出”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偏差之处,却一直没有明确到底是哪个地方。直到本学期我在进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任务时,在备课、讲课、反思的过程中,顿觉豁然开朗。把校本培训的新课程理念运用到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之中,不断的反思和比较让我走出了自己教学中的许多“套子”。
  一、走出“备课文”即肢解文本的误区
  走入教师队伍已有五个春秋,从最初的懵懂摸索到现在的顿然醒悟,“新课改”校本培训给了我转变的理念,《装在套子里的人》则给了我顿悟的契机。最初准备这篇文章时,在“备课文”的环节按照以往小说的解读传统,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入手;然后把每一个模块分别以时代背景、作家写作风格、作品主题三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条分缕析,每一个模块的内涵外延都查找出来;再深入到作品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以及社会环境描写等精彩独到的细小知识点的分析、品味之中;最后查找名家对这篇小说的解读与读后感之类的文章。
  暮然回首发现自己把课本中几页纸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挖掘”成几十页的资料小册,每一个模块的资料都如同闪闪发光的珍珠,但这些“珍珠”却散落满地,虽然也散发着珍珠的光彩却少了珍珠项链的高贵。当我把自己的困惑和我同事探讨时,“你的目标或者你备课的落脚点在哪?”亦师亦友的张老师一针见血的点出了我的症结所在,再回想一直以来“新课改”校本培训的教学理念,让我顿觉眼前一亮,如同大海中的灯塔为我照亮前方的航向。
  我顿悟: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细致入微”的备课方式,看似各方面理解透彻实则把作者所要展现的意境“肢解”开来,强硬的把一串高贵优雅的珍珠项链拆成一粒粒的珍珠,自己还在一旁沾沾自喜的欣赏自己的“杰作”。于是迅速调整自己的备课思路,以主题思想为落脚点,把自己查的知识整理归纳为三大块内容:
  1、“有形的套子”与“套己套人”
  2、“无形的套子”与“套己套人”
  3、“被套之人”最终走向
这三块内容以“套子”为“抓手”,抓出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的精要之处,再把对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的分析分别注入其中,一个有条有理、有血有肉的备课体系就成型了。
  整个备课过程让我在实践中走出了自己在“备课文”这一环节中肢解文本的误区。
  二、走出完整课堂即面面俱到的误区
  至今仍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面对着六十多双亮闪闪的眼睛,内心是多麽的澎湃。从那时起,我对课堂有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力争做到每一节课都兼顾各方面的知识。
  当我开始准备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发现自己虽然备课文内容时以“套子”为点,提纲挈领的抓出了文本的精要之处,但文中所包含的故事情节、精彩的人物描写、漫画式的描写方法等等许多精彩之处都无法取舍,但如果全部体现在课堂中又无法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完成该课的教学内容。
  于是我开始回想跟随老教师听课“取经”时的感想:不论上什么类型的课,他们的课堂永远都是那么的流畅、自然,文中的知识就如同甘泉一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慢慢的我发现有的老师虽然在课堂中没有兼顾每一个知识点,但却在相类似的知识点中加以牵引、点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方法,真正的“授之以渔”。
  无意间翻到“新课改”校本培训中的笔记中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一书的内容,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这一精准的理论阐述让我茅塞顿开:如果我把同样的逻辑思维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自身的独到之处,每一篇文本都有本身的精彩、闪光之点。那么我的课堂是不是也可以选取其中的最闪闪发光的一到三点精讲、细推,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习的方法,从而可以留一些内容供学生思考、探讨、质疑。
  带着反思之后的课堂思路走入教室,引导学生从“有形的套子”如何“套己套人”?“无形的套子”如何“套己套人”?“被套之人”最终归向何处?三个点入手赏析,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我惊讶,当一个很腼腆的女孩子从第二个问题联系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我彻底否定了自己以前从头到尾“赏析文本”的课堂理念。忽然明白:其实自己在教学之中也一直装在不信任学生、不敢放手的“套子”里。
  完整的课堂就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透彻的解决文本的主要矛盾,并学会其中的方法,进而自己可以丢掉教师这根“拐杖”独立赏析文本。(下转第39页)
(上接第40页)
  三、走出精彩课堂即“热闹非凡”的误区
  “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是我给自己的教学生涯定下的终极目标。因而在课后的反思之中我会把“这节课学生讨论问题的热烈程度”作为一个评价尺度。当我在自己所带的一个班级中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虽然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经过同学之间的互相答疑,完成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总觉得文中本应充满精彩、热烈讨论的人物形象分析在这一节课中却很平淡,淡如凉白开。难道我这节精心准备的课上的彻底失败了吗?
  “新课改”校本培训中关于教改历史的介绍中,肖川先生曾指出:“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互相制约、互相联结、互相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1]这里的“自主构建”是相对学生而言的,“价值引导”是相对教师而言的,如此反思分析,我的这节课,学生在互相质疑、释疑中生成了“人的一生中也有多种多样的套子”这样的文本之外的人生观,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另一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曾说:“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大量的目的,这些目的在当时当地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因为目的的叙述乃是一个在一定时间所强调的重点不同的问题。”[2]那么,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习氛围、不同的理解方式必然会造就不一样的课堂效果。从这个角度反思,我的这节并非自己之前想的那样糟糕。
  当两个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在上课与反思之中明白:一节精彩的课绝不是表面的“热闹”,更不是学生讨论的热烈程度,而是最终有所得,最好是启发式的所得。真正热闹的课堂,是激情四溢、思维碰撞、灵感不断闪现、创造性达到高潮的课堂。就如同我们的诗歌,可以从“有限”之中,望见“无垠”。并且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知识体系的构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静下心来,古人讲:静能养性、静能生智。只有静与闹的恰当结合才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如果在儿童的精神发展过程中缺少奔放的思维活动,是完全不可思议的。”[3]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说过:“一堂好课应上的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才是有效的课堂。”[4]专家前辈们精辟、形象的教学理论无不指引着我们后辈前进的方向。希望在自己以后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展开思想的翅膀自由翱翔,飞越知识的海洋,收获丰硕的成果。也希望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能够在学校的校本培训中,不断更新,不断甩掉落后的“套子”,进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出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肖川
  [2]《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3]《要相信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4]《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