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许思考
【作者】 邹彦龙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小学
【摘要】到底怎样教语文?我们在探索,在思考。反思目前的语文课堂,在繁华中让我们走向了追求语文本真的回归之路,还是抓实字、词、句、篇的语文训练,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吧。【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听说读写;抓实
【正文】如今,新课改践行了十多年,已是花开遍地。我们看得出,人们已经越来越多为语文教学披上了一件件华丽的外衣:“本色课堂”、“生态课堂”、“简约课堂”、“实效课堂”……时下的语文课堂,我们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或高谈阔论的讨论交流,或热情高涨的角色表演,或妙语连珠的学后心得,或不厌其烦的朗读训练……语文教学,貌似走上一条条有效的快车道,呈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象。
然而,热闹之余,沉心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是语文应有的课堂吗?新课改就是追求这样的语文教学?实际上,当我们煞费苦心地追求繁花似锦的所谓“实效课堂”时,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文字训练”,让语文教学走上“过于花哨图展演”的怪圈之中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诠释“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主张:“语言是一种工具”,作为工具的语言要让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统一;“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字、词、句、篇和多读、多写、多念、多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经为语文教材渗透的人文内涵而深掘和追崇不已。甚至有那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偏执地认为,语文课堂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力途径。课堂上,过多地关注人文思想的教育,而忽略了语文本身工具性的训练。语文教学,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应让他回家,其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最大限度、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正确的教学内容才是重中之重。正确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活”起来的保证。
记得有一位教授曾经说过:“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同课异构”的语文课堂上,同一篇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由于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文本的理解及对学生情况的把握等的不同,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往往相差甚远。出现这种情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考虑的重心,一般全放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有时甚至不顾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直接从网上下载导学案,就这样粗糙地定位了教学内容,有时甚至连这样的定位都没有。还没琢磨透教学目标之前,教师们就开始设计起各种各样的环节、问题,想得最多的也是巧妙地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提高?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一篇课文,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认为必须做到“三定”。
一是“定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礼记?中庸》有言“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战场上“与其伤敌十人,不如毙其一个”,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习题中。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普遍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突出弊端。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
二是“定支点”:确定落实目标的支撑点。确定的支点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性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科学定点,是防止教学面面俱到、把课文教“肿”,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三是“定方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我们经常听到语文课堂里,语文老师说:“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表面看起来尊重了学生意愿,学生不愿学的就不学。什么自主探究,什么合作交流,当我们费尽心机授课完毕后,发现文章的真正内涵似乎与教学内容不符。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我个人认为上好语文课就做到两点:一是就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此简单不是备课简单,不是准备简单,而是“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二是就要“扎扎实实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不能热热闹闹走过场,不能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应到位、落实,难认的字多念几遍,难写的字多写几次,该理解的词引导学生理解,该辨析的词进行辨析,该品味的句子反复品味,该归纳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
让我们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些浮华喧嚣,多些宁静自然,从语文听说读写抓起,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但东芳,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
[2]纪林林,向着深度思考进发——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写,2016年。
[3]梁素琳,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年。
然而,热闹之余,沉心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是语文应有的课堂吗?新课改就是追求这样的语文教学?实际上,当我们煞费苦心地追求繁花似锦的所谓“实效课堂”时,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文字训练”,让语文教学走上“过于花哨图展演”的怪圈之中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诠释“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主张:“语言是一种工具”,作为工具的语言要让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统一;“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字、词、句、篇和多读、多写、多念、多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经为语文教材渗透的人文内涵而深掘和追崇不已。甚至有那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偏执地认为,语文课堂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力途径。课堂上,过多地关注人文思想的教育,而忽略了语文本身工具性的训练。语文教学,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应让他回家,其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最大限度、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正确的教学内容才是重中之重。正确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活”起来的保证。
记得有一位教授曾经说过:“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同课异构”的语文课堂上,同一篇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由于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文本的理解及对学生情况的把握等的不同,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往往相差甚远。出现这种情况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考虑的重心,一般全放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有时甚至不顾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直接从网上下载导学案,就这样粗糙地定位了教学内容,有时甚至连这样的定位都没有。还没琢磨透教学目标之前,教师们就开始设计起各种各样的环节、问题,想得最多的也是巧妙地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提高?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一篇课文,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认为必须做到“三定”。
一是“定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礼记?中庸》有言“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战场上“与其伤敌十人,不如毙其一个”,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习题中。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普遍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突出弊端。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
二是“定支点”:确定落实目标的支撑点。确定的支点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性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科学定点,是防止教学面面俱到、把课文教“肿”,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三是“定方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我们经常听到语文课堂里,语文老师说:“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表面看起来尊重了学生意愿,学生不愿学的就不学。什么自主探究,什么合作交流,当我们费尽心机授课完毕后,发现文章的真正内涵似乎与教学内容不符。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我个人认为上好语文课就做到两点:一是就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此简单不是备课简单,不是准备简单,而是“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二是就要“扎扎实实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不能热热闹闹走过场,不能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应到位、落实,难认的字多念几遍,难写的字多写几次,该理解的词引导学生理解,该辨析的词进行辨析,该品味的句子反复品味,该归纳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
让我们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些浮华喧嚣,多些宁静自然,从语文听说读写抓起,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但东芳,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
[2]纪林林,向着深度思考进发——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写,2016年。
[3]梁素琳,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