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付珊珊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城关中学校
【摘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学力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勤学多练。【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高;实践策略
【正文】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主题词,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要追求。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提高教学有效性对发展学生信息素养更具有时代意义。因此,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以全新的面貌、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教育。下面,我结合具体实践,谈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学习,这既是提升学生自我学习效果的需要,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因为有效的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是师生高效的双边达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教师应积极地给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氛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系统共享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局域网或互联网中获取信息,获得各种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学习问题。把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的对象。学习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学力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
以人为本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实施分层教学。我们知道,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来满足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鼓励学生自己平时要借助网络,多查阅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视频、书籍和资料,至于信息技术课堂,主要是用于解决平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还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不能让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而失去信心。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设计开放性教学任务,比如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板报,发一份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性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教师可以为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他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或走在后面的学生,有的学生可以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或更多任务。
三、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勤学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主要地位。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关键和奥妙。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看起来觉得简单,但在自己实际操作时却非常笨拙,这时才感觉到原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动手操作几分钟,所以应注重少讲多练。例如,在Excel的学习中,单元格中数据的录入、插入、复制、移动、删除、单元格的格式、行高、列宽的设置等等,就需要80%以上的动手操作时间。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某某学生打字速度快过老师、学生做的个人网站比教师的还要漂亮,学生也会制作优秀的学习课件等等,事实也确实这样,老师某方面知识不如学生多这是不足为奇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解答的职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欢迎学生与老师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创新的自信心。如在“设计节日贺卡”教学过程中,事先收集的一些精美贺卡,在电脑上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知道自己学习了也可以制作这么精美的贺卡,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自学掌握其它几何图形的画法。在“上网浏览”教学中,只是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后,引导他们先动脑筋自己解决。在讲斛“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网页与老师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借助软件帮助、学习网站等获得操作信息。又如在讲“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这一课时、一边讲解窗口的组成,一边操作如何改变窗口的大小、怎样切换、移动窗口等。对于窗口里的菜单命令,只要选其中典型的几个命令详细地讲解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操作、领会。
当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方法,如激励法、任务驱动法、竞赛法等,在这些方法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无论什么方法都要落实到这一点上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方法的新、趣、活,针对性强的特点,让知识寓于其中,在师生互动对话中完成信息的交换和情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艾鹏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学园,2015年。
[2]李钢,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未来英才,2017年。
[3]张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生之友,2010年。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学习,这既是提升学生自我学习效果的需要,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因为有效的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是师生高效的双边达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教师应积极地给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氛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系统共享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局域网或互联网中获取信息,获得各种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学习问题。把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的对象。学习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学力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
以人为本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实施分层教学。我们知道,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来满足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鼓励学生自己平时要借助网络,多查阅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视频、书籍和资料,至于信息技术课堂,主要是用于解决平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还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不能让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而失去信心。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设计开放性教学任务,比如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板报,发一份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性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教师可以为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他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或走在后面的学生,有的学生可以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或更多任务。
三、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勤学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主要地位。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关键和奥妙。比如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等,看起来觉得简单,但在自己实际操作时却非常笨拙,这时才感觉到原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动手操作几分钟,所以应注重少讲多练。例如,在Excel的学习中,单元格中数据的录入、插入、复制、移动、删除、单元格的格式、行高、列宽的设置等等,就需要80%以上的动手操作时间。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某某学生打字速度快过老师、学生做的个人网站比教师的还要漂亮,学生也会制作优秀的学习课件等等,事实也确实这样,老师某方面知识不如学生多这是不足为奇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解答的职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欢迎学生与老师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创新的自信心。如在“设计节日贺卡”教学过程中,事先收集的一些精美贺卡,在电脑上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知道自己学习了也可以制作这么精美的贺卡,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自学掌握其它几何图形的画法。在“上网浏览”教学中,只是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后,引导他们先动脑筋自己解决。在讲斛“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网页与老师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借助软件帮助、学习网站等获得操作信息。又如在讲“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这一课时、一边讲解窗口的组成,一边操作如何改变窗口的大小、怎样切换、移动窗口等。对于窗口里的菜单命令,只要选其中典型的几个命令详细地讲解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操作、领会。
当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方法,如激励法、任务驱动法、竞赛法等,在这些方法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无论什么方法都要落实到这一点上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方法的新、趣、活,针对性强的特点,让知识寓于其中,在师生互动对话中完成信息的交换和情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艾鹏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学园,2015年。
[2]李钢,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未来英才,2017年。
[3]张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生之友,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