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作者】 李光梅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第二中学
【摘要】课堂是在校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是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前提。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几点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怎样利用课堂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双丰收。【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效率
【正文】1.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师生互动过程,其本质是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效是指教学活动不仅能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保证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或创造适合学习的外部条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有效教学的本质是保证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2.目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现状
2.1师生互动有形无实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的。互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反思。所以互动不是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不自觉中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思考技能,以及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能力。所以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式的互动基本无意义,让时间浪费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这种互动只是形式上的,造成了课堂的虚假繁荣,不能强化知识与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活动场面矫揉造作
根据课程标准可知,学生应当在实际情况和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感受、理解数学知识。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很多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并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可是,实际情况下,有些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根本没有含金量,不能表现出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和水平。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不甚相关的事物上,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上。例如,在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课堂教学中,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教师仍然安排小组讨论5~10分钟,随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最后结果是每个小组的发言都一样。这样的场面虽然热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价值,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有人美其名曰: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发言的勇气,锻炼思维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但是我们忽略了这节课的本质:高中数学。高中数学课应有数学的味道,要能表现出数学的本源。
数学课上的讨论主题应当稍微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经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3.提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的,通过有效教学学生能获得数学知识、思维能力还有三维目标的最优化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形式,要从本质和学生的发展出发,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1确立三维目标意识
三维目标意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高中数学教师要为每一节课量身制定课程目标,并且进行准确的描述,让学生和教师每节课都有清晰的目标,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针对性,保证教学的效果。
3.2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习
课堂有效教学在时间的沉淀下留下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启发式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深入教学的主题,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数学的学习重在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启发式问题能够让学生有效参与深层数学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更能揭示数学的本质。
启发是所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灵魂,是当前流行的许多教学理论的思想基础。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性问题,通过激发学生认识中的冲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高中数学教师要进行有效提问,即教师的提问要问到学生的真正疑问之处,而且要问到关键所在,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且具有启发性。
3.3促进高中数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和沟通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互相影响。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不仅会让学生获得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会伴随其一生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权,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及社会的需要来创设情境,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
3.4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预设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维习惯,判断学生在什么地方会出现思维或能力上的障碍,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是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生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共同为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二者缺一不可。课堂没有预设就是不负责任,课堂没有生成就不算精彩。所以完美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适度的预设,也要有适量的生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主导地位控制课堂的方向,让生成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线教师,要努力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赋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略运用刍议[J].数理化学习.2011(02)
[2]庄严.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01)
[3]朱云生.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4]刘文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1)
[5]陈灵平.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6)
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师生互动过程,其本质是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效是指教学活动不仅能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保证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或创造适合学习的外部条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有效教学的本质是保证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2.目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现状
2.1师生互动有形无实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的。互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反思。所以互动不是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不自觉中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思考技能,以及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能力。所以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式的互动基本无意义,让时间浪费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这种互动只是形式上的,造成了课堂的虚假繁荣,不能强化知识与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活动场面矫揉造作
根据课程标准可知,学生应当在实际情况和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感受、理解数学知识。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很多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并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可是,实际情况下,有些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根本没有含金量,不能表现出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和水平。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不甚相关的事物上,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上。例如,在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课堂教学中,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教师仍然安排小组讨论5~10分钟,随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最后结果是每个小组的发言都一样。这样的场面虽然热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价值,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有人美其名曰: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发言的勇气,锻炼思维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但是我们忽略了这节课的本质:高中数学。高中数学课应有数学的味道,要能表现出数学的本源。
数学课上的讨论主题应当稍微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经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3.提升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的,通过有效教学学生能获得数学知识、思维能力还有三维目标的最优化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形式,要从本质和学生的发展出发,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1确立三维目标意识
三维目标意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高中数学教师要为每一节课量身制定课程目标,并且进行准确的描述,让学生和教师每节课都有清晰的目标,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针对性,保证教学的效果。
3.2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习
课堂有效教学在时间的沉淀下留下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启发式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深入教学的主题,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数学的学习重在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启发式问题能够让学生有效参与深层数学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更能揭示数学的本质。
启发是所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灵魂,是当前流行的许多教学理论的思想基础。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性问题,通过激发学生认识中的冲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高中数学教师要进行有效提问,即教师的提问要问到学生的真正疑问之处,而且要问到关键所在,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且具有启发性。
3.3促进高中数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和沟通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互相影响。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不仅会让学生获得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会伴随其一生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权,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及社会的需要来创设情境,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
3.4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预设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维习惯,判断学生在什么地方会出现思维或能力上的障碍,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是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生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共同为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二者缺一不可。课堂没有预设就是不负责任,课堂没有生成就不算精彩。所以完美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适度的预设,也要有适量的生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主导地位控制课堂的方向,让生成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线教师,要努力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赋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略运用刍议[J].数理化学习.2011(02)
[2]庄严.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01)
[3]朱云生.新课标视域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4]刘文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1)
[5]陈灵平.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