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赵 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隆镇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科学整合,就可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学习“媒介”,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阅读教学;运用
【正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提升品质、发展学生信息素养都有极好的效果。当今,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而语文,作为学校的重要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自然是首当其冲的事。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获得了颇多感受。下面,我就具体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充分发挥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学功能,让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有效发挥出来,并让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我们可抓住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这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品位语言文字,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时,我们可利用网络上《匆匆》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听、读,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维持了阅读的兴趣,就这样,网络教学轻而易举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詹天佑》这一课时,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感悟詹天佑的创新发明,可为学生播放制作的动画片,看着生动形象的“中间凿进法”、“两端凿进法”和“人字形路线”的动画,学生很快进入了一个“愤悱”的学习状态,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匀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主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媒介”,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此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一课时,由于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也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不同。因此,真正理解毛泽东这首词的思想情感也就成了一个难点。为此,教师设计制作课件时,课件可以融合文字(毛泽东词的内容、作品背景、字词解释、疑问解答等),声音(配乐、朗读),图像(冰封雪冻、悬崖边上盛开俏丽的梅花),动画(下雪)等多种技术。教学时,资源共享,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自学。他们根据自己原有识水平,有选择地点击不理解的或未知的内容,进行人机交互商,体会到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领悟到词人毛泽东的坚强、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也自悟出这首词该用激昂赞叹的语气来朗读。这样,学生不仅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在无意识中基本掌握了诗词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今后的诗词学习中,他们自然就可以利用课件中的知识去自主能动地学习。这还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品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一点,对于我们实践新课标的老师来说,一定要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革自身思想桎梏,化教为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如教《我是什么》一课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在地球的温度变化下,水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地球上出现,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南极的冰山就是水的固体形态!”……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必须是相互合作的道路,群体合作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而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应着力承担的义务。教学中,信息技术背景下,实现这样的追求也是很容易的。而且很容易达到分层教学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用巨大,只要我们科学运用,充分用好其功能,选好切入点,就能使其作用为语文高效教学起好服务效果。但好的功能不一定都可发挥好的效果。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合理运用,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注意克弊扬长,科学整合,才能使其为我们语文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霞,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J].试题与研究,2016年。
[2]黄招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J].教育,2015年。
[3]王培,浅尝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2015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充分发挥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学功能,让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有效发挥出来,并让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我们可抓住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这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品位语言文字,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时,我们可利用网络上《匆匆》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听、读,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维持了阅读的兴趣,就这样,网络教学轻而易举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詹天佑》这一课时,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感悟詹天佑的创新发明,可为学生播放制作的动画片,看着生动形象的“中间凿进法”、“两端凿进法”和“人字形路线”的动画,学生很快进入了一个“愤悱”的学习状态,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匀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主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学习的“媒介”,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此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一课时,由于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也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不同。因此,真正理解毛泽东这首词的思想情感也就成了一个难点。为此,教师设计制作课件时,课件可以融合文字(毛泽东词的内容、作品背景、字词解释、疑问解答等),声音(配乐、朗读),图像(冰封雪冻、悬崖边上盛开俏丽的梅花),动画(下雪)等多种技术。教学时,资源共享,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自学。他们根据自己原有识水平,有选择地点击不理解的或未知的内容,进行人机交互商,体会到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领悟到词人毛泽东的坚强、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也自悟出这首词该用激昂赞叹的语气来朗读。这样,学生不仅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在无意识中基本掌握了诗词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今后的诗词学习中,他们自然就可以利用课件中的知识去自主能动地学习。这还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品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一点,对于我们实践新课标的老师来说,一定要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革自身思想桎梏,化教为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如教《我是什么》一课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我知道了在地球的温度变化下,水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地球上出现,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南极的冰山就是水的固体形态!”……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成功必须是相互合作的道路,群体合作的合作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而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应着力承担的义务。教学中,信息技术背景下,实现这样的追求也是很容易的。而且很容易达到分层教学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作用巨大,只要我们科学运用,充分用好其功能,选好切入点,就能使其作用为语文高效教学起好服务效果。但好的功能不一定都可发挥好的效果。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合理运用,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注意克弊扬长,科学整合,才能使其为我们语文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霞,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J].试题与研究,2016年。
[2]黄招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J].教育,2015年。
[3]王培,浅尝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