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学区化管理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 张 欣

【机构】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中心幼儿园

【摘要】学区化管理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应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短板,我们采取了理顺教师流动机制、完善学区教师研训制度、构建学区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实施“234 培训模式”等学区化管理有效策略,实现了教育均衡和教师专业化的同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区化管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正文】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一项措施是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第二项措施是学区化管理,第三项措施是均衡配置资源。”[1]指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近几年,滨海街道基于区域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对区域内的幼儿园实施学区化管理,以此探索和实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升区域内整体办园水平。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短板分析
  近几年,滨海街道新建、改建园舍,辖区内整体办园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教质量的提升遇到了瓶颈,主要原因在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短板,导致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制约了街道学前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一)区域内幼儿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幼儿教师年龄超过50岁的占20.7%,年龄偏大,初始学历低,后续培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自然难有专业成长。老教师自我满足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区域内幼儿教师数量配备不足。相当一部分村办幼儿园单人单岗,开展教研活动、外出学习培训困难。尤其是单一的教学环境、科研氛围和人文环境,导致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教研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管理人员对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不够。村办幼儿园的园长一般是从本园教职工中指定1名,无其他管理人员,园长承担着幼儿园的全面管理职能,一方面很难铺下身子带领进行教研,组织培训活动;另一方面,自身的指导水平也难以提高。
  (四)缺少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村办幼儿园教师很少流动,甚至几十年都在同一个幼儿园工作,导致优质教师资源在中心园和村办园、大园和小园之间分布不均衡。这些情况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挫伤了积极性,不利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严重影响了幼教质量的持续提升。
  总之,多种因素造成“供需”严重失调,导致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最终确立“以学区化管理促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
  二、学区化管理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学区化管理具有资源共享优势、内源性发展动力优势以及活动形式灵活丰富的优势。[2]我们对滨海街道辖区内的几处公办幼儿园实行统筹规划,作为一个办园共同体。通过构建区域内研训保障体系,转变研训策略与方式等,积极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新体制。
  (一)理顺教师流动机制
  1.建立教师招聘与退出机制。坚持“严把入口,凡进必考,畅通出口”的原则,确保师资的科学更新,保证学区的高位引领。
  2.实行教师交流制度。以学区内人才的培养和师资的双向流动实现队伍的同步成长和教师梯队的最优配置。在学区内实行资源共享,使优秀教师能够服务于学区内每所幼儿园。
  (二)完善学区教师研训制度
  1.成立“课程研究中心”,为学区研训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2.成立学区督导评估小组,科学评价各园研训工作,并将结果列入对幼儿园及园长的学期考核。
  (三)构建学区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
  落实“资源共享”这一学区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内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共享,达到各园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竞争协作、和谐发展。
  (四)实施“234 培训模式”
  实施“两项工程”。即名园工作站锻炼工程、名师工作室引领工程。
  开展“三项活动”。即一师一优、领域研究、活动竞赛。
  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备课、统一研究、统一培训、统一考核。
  三、学区化管理背景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成效
  (一)教师专业理念有了新转变
  学区化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区域内教师的研训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离”走向“一体”,从“纵向的线性关系”走向“纵横交叉的网状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教师培训文化氛围,教师们在全员培训和个性化培训中专业理念得到了新的转变。 
  (二)教师专业技能有了新提升
  在学区化管理背景下,为不同层面的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局面,让教师专业化成长基本能实现“横到边、竖到底”。区域内有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市、区骨干教师。
  (三)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突破
  在学区化管理中,我们更注重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发展性评价,在大学区高效率运行的研训和指导过程中,准确地找出教师的优势和存在的发展性问题,帮助教师改进了工作,提高了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突破。在每年的优质课等评比活动中,我们的教师总是能脱颖而出。不断优化一日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启示与思考 
  (一)将学区优质园打造成资源贡献园是基础
  每个学区都有一所相对优质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在学区内负担着引领、带动、帮助其他成员园发展的重任。优质园成为学区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贡献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建立学区内师资的双向流动机制是关键
  学区化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基于学区进行,而且主要以各种活动的形式展开,这要求学区内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规范化。鼓励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弱园、规模小的幼儿园交流,并统筹交流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骨干教师,使流动变成常态。
  (三)建立完善的学区化教育管理制度是保障
  要想实现学区内优质资源的最大共享,实现优质园与成员园之间的关系要稳定,必须实现统一领导,尤其在教育管理、资金以及人员调配方面要灵活。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学区化教育管理制度来予以保障:在目标方面,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适切性;在发展动力方面,要注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在发展资源方面,要注重统筹规划的高效性;在发展方式方法方面,要注重选择空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传统文化进校园 教育部长指路.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3/04/content_473322.htm?div=-1.
  [2]潘文久.学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D].cnki学位论文库: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