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作者】 胡成红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中学

【摘要】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方法简单单一,高耗低效。在新课改实践中,其方法的改革得到了重视,我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
【正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一个令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语文的其他文体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时,文言文的课程改革却门庭冷落。学生中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文言文宛如洪水猛兽般让学生退避三舍,简直是谈“文”色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说是“事倍功半”,“高耗低效”,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这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只“拦路虎”,值得大家的深思。就此问题,我谈该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能一成不变,天天吃燕窝鱼翅还是会有腻的一天,更不要说在教学上根本就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注意力,必须要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导语的设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诗歌式,也可以是悬念式等,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的各种技术,与教师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平易亲切的教态相结合,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像磁石一般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二、情感朗读,培养语感
  苏东坡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经史子自知。”“旧书”都可以不厌其烦的读,那新学习的文章,就更应该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读,可以熟悉文本,增强文言语感。但是怎样的读法效果才最好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积极引导,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学会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培养他们的审美力和想象力。
  三、巧妙提问,适时点拨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手段,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有效做法。但现行学生很少有主动质疑的,大都需要我们“教有疑”来引诱开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提问这一系列化工程,做到巧妙提问,合理选人,适时点拨,科学评价,对于文章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抒之情巧妙的质疑,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与理解。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从标题入手,首先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是地点,“夜”是时间,“游”即“游玩”,从而解读了文章的题目。此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在夜晚去承天寺游玩?他看到了哪些景物?他的心情如何?学生自然性理就有了这样的疑问。此时,我们教师就只需要结合课文背景稍稍加以点拨,就能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本文是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是作者并不悲观,在看到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之后,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文章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淡然,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的时候还要注意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以及全文的主旨,既要让学生自主探讨,又要有重点的进行指导,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文言文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肯定也不能例外,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对拓展延伸题目的设置,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设计题目的时候要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准”、“新“、“行”这三点。“准”就是设计的题目要准确,能切合文章内容,不能偏离于主题之外,否则就有穿凿附会之嫌;“新”就是设计的题目要新颖,具有创新性,与当前的生活实际或社会重大事件相结合;“行”就是设计的题目有可行性,必须符合教学实际,不能是空中楼阁,可远观却不能施行。
  五、重视诵读,积淀文化
  塞林格曾说过:“所谓经典,就是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文言文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著作,它们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其中有先贤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文明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诵读,让学生背诵经典篇章,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积淀文化素养。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背诵,在此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背诵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翻译还原的方式来进行巧记内容,让学生先记翻译的现代文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进行问答。这样,学生就很快先记住翻译过来的内容,随后再进行古文问答。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这段内容就显得轻松快速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并研究的问题,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周琦恋,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年。
  [2]曹鑫淼,浅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J].读写算,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