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作者】 唐 斌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摘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研发多样的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数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个性,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差异;微课;个性
【正文】

——以微课促进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成为行业引领驱动,让我们逐渐走进“微时代”。在教育行业,一个以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微课”正走向我们视野,并迅速在学科教学中着燃,产生了燎原之势。小学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奠基平台,在倡导个性化教与学的今天,运用微课辅助,成为新时期数学课改发展的新方向。下面,我以微课促进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为题,谈谈在使用微课资源施教的背景下,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施教的一些实践心得。
  一、调查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性
  使用微课资源辅助施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看课、听课,要求学生从视频中学数学。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我们同样需要尊重个学生个性差异,只有基于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数学现实,才能为他们更好的学习,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而奠基良好基础。因此,在使用微课资源教学时,我们应调查分析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性,尊重这种差异来设计、制作微课,我们才能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效果。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性表现这样几个方面。
  (一)学习心理有差异。不同学生,甚至男、女生之间,其学习心理是存在差异的,表现为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情感不一样,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的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在小学阶段,女生对数学情感多表现为喜爱,数量上优于男生。
  (二)认知能力差异。学生由于潜在性家庭教育的差异,以及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间在认知范围、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记忆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三)学习习惯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习惯。在学习上也表现为诸多不同,喜好独立自学型的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就能达到学习目标,善于听他人讲述型的学生如果仅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其学习效果不如教师面对面教学;而喜欢与他人探讨型的学生,则需要我们在合作交流中明了更多学习细节和知识。
  二、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个性,研发不同的微课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与学资源,在全面倡导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应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而微课资源无疑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手段。实践中,我们应充分抓住微课短小精悍特点,通过其形象直观性、生动趣味性的效果化解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实践中,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制作出不同的微课资源,以供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选择之需。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达到个性化学习目的。
  (一)研发课前预习型微课。凡事预则立。预习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叫个性化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常见现象,为了帮助学生破解难题,获得成功感,在没有老师引导点拨的同时,而微课无疑充当了在场辅导的角色。当然,在小学数学学习的预习实践中,能自主进行预习的学生常常是数学学习的爱好者,有较强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
  (二)课中突破难点型微课。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是我们设计制作微课的初衷,也是其产生的根源。先前的微课大都是突破难点型微课,只有发展到今,才有各式各样的微课。我们知道,每一个微课视频,都是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因此,其具有点状、碎片化的特性。正因其是一个“点”,难度才会小,才显得更直观,突出主题。这样就利于形象生动地展示难点内容,有利于满足形象思维能力较弱、喜欢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孩子。因而,实现尊重差异学生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巩固与拓展型微课,主要是满足补差与课堂延伸型的孩子学习。这种类型的微课,其设计要注重新知与技能形成的关系,要把新知在迁移过程中引发的易混点、易错点、疑难点指出来,以让学生更明了,从而帮助形成知识网络,有效地转化为数学技能。对于知识拓展型微课,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把数学知识引向生活,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在学以致用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作业辅导型微课。辅导型微课的设计要强调学生知识面的适度拓展,针对学生差异,结合学生学习习惯,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作业需求,让他们在作业实践中都能找到成功感,体验到学习快乐。
  三、引导学生开发能凸显学习个性的微课,扬长补短
  微课不仅是一种教的辅助资源,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设计的一个平台。因此,学生自身也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制作微课,分享学习成果。但对他们的微课设计,我们不宜过高要求,只要能达到发挥他们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发展他们创新能力即可。因为其设计过程,必然要求他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和学习相关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学的过程,创的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应用、整合与创新。实践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不能因为微课设计制作的作用多而“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制作微课,可充分发挥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例如,善于表现的孩子录制体现生活中的数学类型的微课;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录制能体现数学学习重点内容的微课;学习习惯较好的孩子制作数学学习方法的微课。这样的分类要求,既是尊重差异的体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实践,既利于发展优势,促进扬长补短,又利于提升学生快乐学习感,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还能发展信息素养。
  总之,微课是一种生动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新型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作用都是很巨大的。只有我们精心设计,合理应用,其必将在教与学中产生重要变革。而在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中,只要我们科学实施,也能使之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体验,切实提升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敏敏,浅谈个性化小学数学网络学习——以微课教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7年。
  [2]帅亚嗣,以微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艺术,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