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课堂实践
【作者】 孟令尧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红河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分层教学是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划分出层次,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各骋所长,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将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变单一的师生交流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全方位、立体式的交流,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发表自已的见解和想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成长。具体做法是:
一、了解学生差异、科学进行分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划分层次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班主任依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情况等差异为依据,参照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是基础和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B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档的同学;A层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成绩相对优异的同学。然后ABC搭配分成九个小组,每组约6人,两名A层、两名B层,两名C层,这样便于在合作学习时同一层次的同学先一对一交流,然后不同层次的再跨层交流、提升。课堂上A、B层搞好点评、质疑、拓展;B、C层强化高效展示。不同层次目标达成率为:A层120﹪,B层100﹪,C层80﹪以上。
在分层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实事求是的估计自己,尽可能采取师生磋商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所谓重点和非重点的压力,并跟随教学计划的展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生情况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层次、小组调整,让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意识到一定的竞争压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究课程、学生,分层设计导学案。导学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如何利用导学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能力要求,真正做到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研究学生,做到分层设计导学案。
研究课程:课程标准是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深入、透彻地理解后,站在学科能力培养的高度,科学设计导学案,做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分层设计,在满足B 、C两层的同时,设计1-2个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让A层学生拓展,以便分层达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学情,针对A、B、C层不同的要求,设计出对每个层次都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切实引导每一个学生高效自学、讨论、探究、质疑,真正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服务。做到每一份学案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和新颖感。
三、强化目标意识,分层设计目标。目标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ABC学生分层设计,让每一层学生都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效率意识;每堂课都要对班级每一层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立体设计,要精心安排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及检查评价方式。确保A层学生拓展,知识掌握达到120%;B层学生达到100%,C层学生达到80%以上;制定措施确保课堂立体交叉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自主能力的深化。让课堂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四、小组分层讨论探究,分层达标。教师将具体要求用屏幕打出,包括讨论的时间、内容、解决的问题、方法和目标。讨论时全体起立,坚持先“一对一讨论”(A对A、B对B、C对C分层讨论)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明确一对一讨论的重点内容,明确讨论之后每位成员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并确保讨论过程不走“岔道”,组长要认真组织,针对目标,全速推进。然后A1准备进行拓展,A2帮助B1准备展示,B2帮CC解决问题(注:此分工可随时调整,达到整体均衡发展)。讨论要全员参与,防止假讨论或不讨论,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自身能力的最大值,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
教师积极参与,全面调控讨论过程,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目标、细节,提高课堂效率,及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指导与建议。教师要对低效讨论、不专心讨论、讨论不分层或层次不明显、不能分层达标的现象进行监督,确保人人参与,讨论高效、有深度、有水平。还要注意搜集各组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有针对性点评。切实发挥课堂行政管理职能,为学生学习创造安全、快乐的环境。
五、分层展示成果,任务安排明确。每个小组每个层次都要有展示任务,严防课堂变成几个同学的独角戏。展示的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班级要创设一种安全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示,勇于展示,不怕说错。一般由B层或C层展示。以C层+3分,B层+2分,A层+1分的标准纳入小组评价。
鉴于历史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课堂剧角色扮演、口头展示、书面展示等方式,其中历史课堂剧表演深受学生欢迎,一般由B、C层进行表演,引领同学感悟历史、体验历史,进一步评价历史。
六、大胆点评质疑,拓展总结升华。在本环节中,学生要学会自主规划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对学习活动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回顾学习过程,清点学习收获,总结学习方法,重新认知学习内容,做一个有头脑、有条理的主动学习者;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点拨,点拨要“要言不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
七、分层合理评价、激发学生求知。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于一个学生和一个小组自信心的形成和集体荣誉感的锻造无疑是最好的鼓励,一定要适时进行评价,但在评价中不能搞“一刀切”要体现出分层评价:对待优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优秀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同样的问题,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评价是不一样的,鼓励C层同学大胆质疑,利用及时、公正、公开的评价撬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使100%的学生喜欢历史课。
一、了解学生差异、科学进行分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划分层次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班主任依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情况等差异为依据,参照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是基础和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B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档的同学;A层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成绩相对优异的同学。然后ABC搭配分成九个小组,每组约6人,两名A层、两名B层,两名C层,这样便于在合作学习时同一层次的同学先一对一交流,然后不同层次的再跨层交流、提升。课堂上A、B层搞好点评、质疑、拓展;B、C层强化高效展示。不同层次目标达成率为:A层120﹪,B层100﹪,C层80﹪以上。
在分层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实事求是的估计自己,尽可能采取师生磋商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所谓重点和非重点的压力,并跟随教学计划的展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生情况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层次、小组调整,让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意识到一定的竞争压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究课程、学生,分层设计导学案。导学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如何利用导学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能力要求,真正做到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研究学生,做到分层设计导学案。
研究课程:课程标准是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深入、透彻地理解后,站在学科能力培养的高度,科学设计导学案,做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分层设计,在满足B 、C两层的同时,设计1-2个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让A层学生拓展,以便分层达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学情,针对A、B、C层不同的要求,设计出对每个层次都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切实引导每一个学生高效自学、讨论、探究、质疑,真正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服务。做到每一份学案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和新颖感。
三、强化目标意识,分层设计目标。目标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ABC学生分层设计,让每一层学生都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效率意识;每堂课都要对班级每一层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立体设计,要精心安排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及检查评价方式。确保A层学生拓展,知识掌握达到120%;B层学生达到100%,C层学生达到80%以上;制定措施确保课堂立体交叉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自主能力的深化。让课堂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四、小组分层讨论探究,分层达标。教师将具体要求用屏幕打出,包括讨论的时间、内容、解决的问题、方法和目标。讨论时全体起立,坚持先“一对一讨论”(A对A、B对B、C对C分层讨论)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明确一对一讨论的重点内容,明确讨论之后每位成员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并确保讨论过程不走“岔道”,组长要认真组织,针对目标,全速推进。然后A1准备进行拓展,A2帮助B1准备展示,B2帮CC解决问题(注:此分工可随时调整,达到整体均衡发展)。讨论要全员参与,防止假讨论或不讨论,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自身能力的最大值,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
教师积极参与,全面调控讨论过程,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目标、细节,提高课堂效率,及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指导与建议。教师要对低效讨论、不专心讨论、讨论不分层或层次不明显、不能分层达标的现象进行监督,确保人人参与,讨论高效、有深度、有水平。还要注意搜集各组学生讨论中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有针对性点评。切实发挥课堂行政管理职能,为学生学习创造安全、快乐的环境。
五、分层展示成果,任务安排明确。每个小组每个层次都要有展示任务,严防课堂变成几个同学的独角戏。展示的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班级要创设一种安全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敢于展示,勇于展示,不怕说错。一般由B层或C层展示。以C层+3分,B层+2分,A层+1分的标准纳入小组评价。
鉴于历史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课堂剧角色扮演、口头展示、书面展示等方式,其中历史课堂剧表演深受学生欢迎,一般由B、C层进行表演,引领同学感悟历史、体验历史,进一步评价历史。
六、大胆点评质疑,拓展总结升华。在本环节中,学生要学会自主规划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对学习活动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回顾学习过程,清点学习收获,总结学习方法,重新认知学习内容,做一个有头脑、有条理的主动学习者;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点拨,点拨要“要言不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
七、分层合理评价、激发学生求知。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于一个学生和一个小组自信心的形成和集体荣誉感的锻造无疑是最好的鼓励,一定要适时进行评价,但在评价中不能搞“一刀切”要体现出分层评价:对待优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优秀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同样的问题,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评价是不一样的,鼓励C层同学大胆质疑,利用及时、公正、公开的评价撬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使100%的学生喜欢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