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作者】 陈增禄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三合镇中心小学

【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不仅有利于化抽象为直观,使概念教学形象化,还能化复杂为简单,使重难点巧妙突破,化枯燥为趣味,使课堂调控更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
【正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功走近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而数学新课标这样要求我们:“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把这一科技手段有效、合理地运用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使教与学都和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感知多媒体技术的同时去学习数学,去发现、探索数学的奥秘,获得数学的良好教育。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使概念教学形象化
  信息技术集成功能强大,能把抽象的文本知识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介质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从而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再现出来。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我制作了课件,用来展示钟面、扇子、屋檐等多个事物图像,在上课时,就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让学生从这些事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紧接着,再借助课件把事物身上的“角”一个一个“落”下来。“落”角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让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也特别认真。学生通过观察,潜移默化地感知到了“角”的实质是“两条边和一个顶点”这一数学概念,或许学生暂时还不会叙述,但他们大脑中已经深深地刻下了这一个个“角”形成的烙印。这一教学过程,不是“教”给了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尊重。学生观察习惯得以培养,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复杂为简单,使重难点巧妙突破
  信息技术的直观作用,还在于能降低知识学习难度,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不再让人难以费解和不停的思考。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一般都很抽象,而且逻辑性强。而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学习这样的知识,本身就存在一个思维不对口的问题。因此,降低知识难度的首要要求就是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化复杂为简单。这在传统以嘴讲解为主的教学中,常常费时,效果也很差。而运用信息技术却很快得到化解。我们可利用电子白板勾画圈点、动画闪动、声音等功能可以让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化复杂为简单,从而快速将重难点巧妙突破。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小学数学阶段,可以说一大难点,传统需要很多讲解,学生还是难以掌握,而运用多媒体来直观演示教学,效果就明显了,学生理解就快速了。实践中,我制作了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小白兔找妈妈。屏幕显示家门口的小白兔、山坡上的妈妈,用小星星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小白兔和妈妈分别从家和山坡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10分钟母子相遇,小白兔找到妈妈。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小白兔走过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妈妈走过的路程用蓝色表示。这时,我们再让学生观察,并提问:有几只兔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通过这些问题的分解,有效地将一个较为复杂的相遇问题“分化”成几个简单的、原始的问题。学生进一步观察后得出结论:两只兔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10分钟后相遇。这样,运用课件设计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枯燥为趣味,使课堂调控更有效
  传统课堂,在抽象的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参与性不高,即使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唱唱歌、做做小游戏,这样来调控课堂,还是效果不佳,于是一些经验欠少的教师便采取了粗暴地干预、制止,甚至体罚。针对课堂互动中的调控,传统教学的确难度较高。而在运用现代信息教学的今天,我们可通过多媒体的集成的图片、FLASH动画等功能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集中了学生注意力,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快乐,主动性增强,这无疑给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控带来极大的方便。例如,在数学《前后》的教学中,我制作了森林里一群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从课件里中的情境看,除了可以直观的看到谁在前谁在后之外,我还加上了“加油,加油”的配音,小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情绪高涨,不自觉的就进入到动物赛跑的角色中了。新课进行到一半,我插播的音乐评价“你们真是观察仔细的好孩子”更给了学生无限的动力,接着让动物们继续往前跑。这时候,小动物的位置顺序发生了改变,梅花鹿跑到松鼠的前面去了。我把课件定格下来,再让学生观察,谁在前谁走在后,由于有了前面特殊的评价,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都争先恐后的起来回答,教学效果非常好。插播的那段音乐评价,有效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课堂知识连而不断,学生又不会出现疲劳现象。
  总之,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合理的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直观地显示数学概念,揭示数理规律。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能构建和谐、愉悦的数学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学习更有趣,更能获得生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克龙,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运用[J].新课程,2017年。
  [2]丁靖,浅谈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
  [3]周汉林,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