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生物教学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作者】 艾力沙汗·乌拉音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阿瓦提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生物课程标准》涵盖了生物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生物教师必须使教学活动具有创造力和个性化,而教师的创造和个性化又必须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认真研究、充分理解之上。
  农村学生基础差,不善于语言表达,对这门学科不太重视。但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很重要。学生首次接受这门课程,启蒙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面多元性的学生,生物教学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制作生物标本、操作实验、实验探究等)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动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物教学还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将生物知识生化化。
  一、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重视知识传授转向重视学生发展;由重知识形成的结果转向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单向信息交流转向重综合信息交流。重学生发展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这些能力正是农村学生缺乏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观察、调查、实验、合作、交流是科学探究的方法、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活动课教学和设计安排,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要花更大的努力和耐心提供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想法想说。
  重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究。如学习“种子萌发条件”时,让学生利用农村的生活环境,多观察的基础上,收集生活谚语,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水、空气、温度、阳光、土壤、肥料等,将劣势变为优势。然后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重综合信息交流,在教学中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氛围,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活动、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如植物的生殖,让学生观察花的结构,再引导学生讨论花中与生殖有关结构,然后演示果实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传粉、受精等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真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一切自然科学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总结发展起来的。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对于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是让学生体会真理来源于实践,更可以培养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增加生物实验教学的数量,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把生物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是新课标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学生物实验室是生物实验教学的主阵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对许多生物进行培养、观察,使学生对一些生物形成感性认识;借助这个阵地可以使用许多专门的工具、仪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可以就地取材;要特别注意爱护生物,对野生动物、植物,不宜大量采集,使学生认同生物的多样性,爱护生物,也是很好的情感教育。
  四、加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处理或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和过去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实验有着显著的区别。
  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六、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倾听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学会倾听,那么也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在传统的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提问后马上就叫学生回答,而且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错误时,教师马上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也许这种做法教师不是有意的,但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在倾听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回应,比如对对方说的问题点头示意或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小肠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此外,激励性反馈还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成功体验,这也是生物教学加强“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