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品味教材的语言美
【作者】 秦良娟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小学校
【摘要】有效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策略。实践中,应以多种方式如电教媒体、范文赏析、揣摩品析等进行。【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美;品味;赏析
【正文】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情感丰富,大多是名家手笔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经典之作,是他们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好的教材,其是美的化身,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如结构美、形象美、严密美等,这些美在语句中是“看不见”的,需要我们通过品味、赏析的方式才能感受到。对于语言感悟能力还差的小学生,是不易感受到的,只有通过我们引导去体会。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喜欢去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艺术的同时,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呢?
一、电教媒体是品味教材语言美的有效载体
随着电教媒体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媒体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我们知道,电教媒体直观性强,能把文字描绘的意境以学生喜爱的图像、动画、声音或视频呈现出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创设动静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语言美的欣赏中来。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选用相应的多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语言美,仔细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同时受到语言美的熏陶。例如,我在执教《看海》一课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以下句子:“到沙滩上看那潮水就像是卷过来的,仿佛是一幅展开的画,一点儿一点儿卷起来,到沙滩高处,画便卷完了”。“等到高潮时,那不是一片片地涌过来,而是一大块一大块地跃过来,跌过来了,到了沙滩上,便跳起来,飞起来,轰轰地怒号。”并将“卷”、“跃”、“跌”、“跳”、“飞”等动词注上着重符号,同时附上海水初潮和高潮时的图片。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海水初潮时的轻柔美及高潮时的壮观美表现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进而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二、范文赏析是培养熏陶语言美的有效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表情地并带有感情色彩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融入到文章中去,从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所谓范文赏析,就是在教学中是通过范文的赏析来品味语言的,具体方法是: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就引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方法的一种重要策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非常重视范读,运用教师的表情和动作来感染学生,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二是自读,我们教师应培养学生自读的习惯,教师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让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自读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相当大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朗读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去品味赏析。
三、揣摩品析是欣赏语言美的有效手段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句子、词语、人物对话,从而体会出文章的语言美。
(一)从传神的词语去体会语言美。用词的准确和传神,古今中外的文人都十分注重,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形象、生动、韵味十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绿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又具有关于春色的鲜明的视觉效果。又如:课文《故乡的水墨画》中,“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涨满”和“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全是菱叶,显得很茂盛。我引导学生认真琢磨这些词语,使学生深入感受到语言所表达的内涵。
(二)从优美的句子去体会语言美。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迷人的九寨沟》中,作者描写深秋的九寨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美句子,充分回味其韵味,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三)从富有个性的对话去体会语言美。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中,人物的语言都是不一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许世友四跪慈母》一文中,许世友上前线向母亲辞别时的对话:“娘,做儿的不孝,让你在家受苦。我读过私塾,懂得孝敬父母……”“孩子,娘不怪你,娘虽然不识字,可娘懂得,大丈夫尽忠不能尽孝,娘愿意让你去尽忠。尽孝只为我一个人,尽忠是为咱们普天下的穷人哪!等打跑了敌人,还怕没有好日子过?”朴素而饱含深情的人物语言,准确地表现出了许世友对母亲的孝顺和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的美好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这些富有个性话的语言,使学生发现生动的词也所蕴涵丰富的语言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特殊的艺术家,始终以培养学生语言美为教学宗旨,不断用内在美的心灵和外显的教学语言美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帮助儿童塑造出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李鹏,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J].读写算,2015年。
[2]裴旭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
[3]余柏焕,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的语言美[J].珠江教育论坛,2010年。
一、电教媒体是品味教材语言美的有效载体
随着电教媒体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电教媒体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我们知道,电教媒体直观性强,能把文字描绘的意境以学生喜爱的图像、动画、声音或视频呈现出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创设动静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语言美的欣赏中来。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选用相应的多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语言美,仔细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同时受到语言美的熏陶。例如,我在执教《看海》一课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以下句子:“到沙滩上看那潮水就像是卷过来的,仿佛是一幅展开的画,一点儿一点儿卷起来,到沙滩高处,画便卷完了”。“等到高潮时,那不是一片片地涌过来,而是一大块一大块地跃过来,跌过来了,到了沙滩上,便跳起来,飞起来,轰轰地怒号。”并将“卷”、“跃”、“跌”、“跳”、“飞”等动词注上着重符号,同时附上海水初潮和高潮时的图片。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海水初潮时的轻柔美及高潮时的壮观美表现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进而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二、范文赏析是培养熏陶语言美的有效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表情地并带有感情色彩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融入到文章中去,从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所谓范文赏析,就是在教学中是通过范文的赏析来品味语言的,具体方法是: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就引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朗读方法的一种重要策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非常重视范读,运用教师的表情和动作来感染学生,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二是自读,我们教师应培养学生自读的习惯,教师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让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自读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相当大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朗读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去品味赏析。
三、揣摩品析是欣赏语言美的有效手段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句子、词语、人物对话,从而体会出文章的语言美。
(一)从传神的词语去体会语言美。用词的准确和传神,古今中外的文人都十分注重,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形象、生动、韵味十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绿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又具有关于春色的鲜明的视觉效果。又如:课文《故乡的水墨画》中,“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涨满”和“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全是菱叶,显得很茂盛。我引导学生认真琢磨这些词语,使学生深入感受到语言所表达的内涵。
(二)从优美的句子去体会语言美。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迷人的九寨沟》中,作者描写深秋的九寨沟,“雨水洗过的九寨沟,像一幅水粉画;阳光沐浴着的九寨沟,像一幅油画;云雾缭绕的九寨沟,又像一幅国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优美句子,充分回味其韵味,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三)从富有个性的对话去体会语言美。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中,人物的语言都是不一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对话,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许世友四跪慈母》一文中,许世友上前线向母亲辞别时的对话:“娘,做儿的不孝,让你在家受苦。我读过私塾,懂得孝敬父母……”“孩子,娘不怪你,娘虽然不识字,可娘懂得,大丈夫尽忠不能尽孝,娘愿意让你去尽忠。尽孝只为我一个人,尽忠是为咱们普天下的穷人哪!等打跑了敌人,还怕没有好日子过?”朴素而饱含深情的人物语言,准确地表现出了许世友对母亲的孝顺和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的美好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这些富有个性话的语言,使学生发现生动的词也所蕴涵丰富的语言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特殊的艺术家,始终以培养学生语言美为教学宗旨,不断用内在美的心灵和外显的教学语言美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帮助儿童塑造出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李鹏,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J].读写算,2015年。
[2]裴旭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
[3]余柏焕,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的语言美[J].珠江教育论坛,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