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教学营造导学情境的策略探寻
【作者】 田 园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龙女初级中学
【摘要】良好的导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们要创新导学情境营造策略,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导学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觉成为学习主体,发挥建构作用。【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情境;课堂教学;营造
【正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们知道,教是导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是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主建构过程,教学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学会了”多少,而在于让学生有多少能“会学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创设运用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就是开课导入情境的积极作用,也是我们创设的目的所在,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对语文知识的真挚浓厚的感情,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导学情境。
首先,明确课堂目标,掌控教材尺度,搞好“市场调查”,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需求,给导学情境准确定位。所谓定位,就是明确导学情境实现的具体目旳,对学生起到的具体作用,与课堂目标和内容的联系——这是前提。比如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第1课《在山的那边》,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也是第一首诗歌。而我的学生都是山这边的孩子,每个人都曾有过追寻“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的心路历程,很贴近这首诗中“我”的经历、心理和情感。所以,我对营造导学情境的定位是:唤起美丽的记忆,激发向往的情趣,产生阅读的欲望。
其次,通透教学内容,为营造导学情境准确“踩点”,找准能够触动学生灵感的信息,联通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这是核心。比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六单元阅读教学笫30课《关雎》,这是一篇古代圣贤推选出来的传统美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多样性、人文性和开放性。也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课文。俗话说得好,“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让初三的少男少女们接受正当的两性文化教育和熏陶,既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也是教育的责任。为此,我们对其导学情境营造应科学“定点”,即应该是理想的恋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为它非常巧妙地将趣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凝成一“点”,由此可以生成出一个非常美丽、非常有趣的导学情境。故而这课教学,开课便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整课教学都起到点燃的作用。
再次,灵活运用社会生活环境与课堂学习环境的关系,为营造导学情境合理“选址”,即选择课堂即兴环境还是课外预设环境——这是条件。①选择在开课时即兴营造出能够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情境气氛,体现教学节奏感。常用于教学内容少,知识含量小,学科难度浅,学生有一定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②选择课前简单预设情境,即让学生提前5—10分钟在课间从事某种简单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出对课堂学习所需要的兴趣,能浅尝“禁果”,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常用于教学内容较新,知识容量较重,学科难度较大的课堂教学。③选择校外某个特定的地方,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而欲发不止,对知识和能力目标产生强烈的冲击欲望,并进行自我尝试性的探索发现,然后把发现带入课堂去进行理性的探索。常用于语文写作和自然学科的学习。
第四,艺术地掌控营造导学情境的规模和方式,使其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这是关键。“规模”包括以下几下几个构成因素:①时间区域,即什么时间和多长时间。②空间区域,即在什么地方多大范围。③角色构成和人员参与分布,即由哪些人员扮演活动角色以及观摩人员的分布。规模大小依据教学任务、内容、课时和学情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①教师或者学生扮演独角戏”,让全体学生在观赏中被带动。产生良好的情绪,激发出求知的兴趣和欲望,进入愉快的自学境界。②教师指导下部分有特长的学生扮演“情景戏”,惑染熏陶其他学生,激发其求知兴趣和参与欲望。③全体学生参加的“全景戏”,人人参与,各尽才艺,尽兴尽趣,渐入佳境,进入忘我的自学境界。④师生互动,摩擦起电,火花碰撞,学生产生求知兴趣与欲望的高压放电现象,坠入“欲火”焚烧,虽死不离最高自学境界。
第五,科学使用传媒技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自学的自由王国——这是辅助。现代传媒具有逼真的声光图像情景效果,立竿见影,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力度大,对渲染气氛,诱发情感,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有重大成效。但这是“浅表性地震”,“破坏面积大,震撼程度小。”要适当借助技术资源,慎重选择传媒内容,合理掌控信息流量。更重要的还是师生直接参与到营造导学情境活动中,成为角色扮演者,演绎出活生生的“情景戏”来,才能让学生生成出强大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动力,把自己推入不亦乐乎的自学境界。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孩子的天真。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键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导之有法,导之有趣,导之生情,使学生的心动起来,学生方能渐入其乐无穷的学习天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开课情境,为学生整课都认真学习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和情感基础。正如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精心营造导学情境,就是为了那丰盛的一半。
参考文献:
[1]蒋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
[2]顾敏,课前导入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析[J].中学语文,2016年。
[3]冯世鑫,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年。
首先,明确课堂目标,掌控教材尺度,搞好“市场调查”,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需求,给导学情境准确定位。所谓定位,就是明确导学情境实现的具体目旳,对学生起到的具体作用,与课堂目标和内容的联系——这是前提。比如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第1课《在山的那边》,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也是第一首诗歌。而我的学生都是山这边的孩子,每个人都曾有过追寻“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的心路历程,很贴近这首诗中“我”的经历、心理和情感。所以,我对营造导学情境的定位是:唤起美丽的记忆,激发向往的情趣,产生阅读的欲望。
其次,通透教学内容,为营造导学情境准确“踩点”,找准能够触动学生灵感的信息,联通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这是核心。比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六单元阅读教学笫30课《关雎》,这是一篇古代圣贤推选出来的传统美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多样性、人文性和开放性。也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课文。俗话说得好,“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让初三的少男少女们接受正当的两性文化教育和熏陶,既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也是教育的责任。为此,我们对其导学情境营造应科学“定点”,即应该是理想的恋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为它非常巧妙地将趣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凝成一“点”,由此可以生成出一个非常美丽、非常有趣的导学情境。故而这课教学,开课便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整课教学都起到点燃的作用。
再次,灵活运用社会生活环境与课堂学习环境的关系,为营造导学情境合理“选址”,即选择课堂即兴环境还是课外预设环境——这是条件。①选择在开课时即兴营造出能够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情境气氛,体现教学节奏感。常用于教学内容少,知识含量小,学科难度浅,学生有一定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②选择课前简单预设情境,即让学生提前5—10分钟在课间从事某种简单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出对课堂学习所需要的兴趣,能浅尝“禁果”,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常用于教学内容较新,知识容量较重,学科难度较大的课堂教学。③选择校外某个特定的地方,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而欲发不止,对知识和能力目标产生强烈的冲击欲望,并进行自我尝试性的探索发现,然后把发现带入课堂去进行理性的探索。常用于语文写作和自然学科的学习。
第四,艺术地掌控营造导学情境的规模和方式,使其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这是关键。“规模”包括以下几下几个构成因素:①时间区域,即什么时间和多长时间。②空间区域,即在什么地方多大范围。③角色构成和人员参与分布,即由哪些人员扮演活动角色以及观摩人员的分布。规模大小依据教学任务、内容、课时和学情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①教师或者学生扮演独角戏”,让全体学生在观赏中被带动。产生良好的情绪,激发出求知的兴趣和欲望,进入愉快的自学境界。②教师指导下部分有特长的学生扮演“情景戏”,惑染熏陶其他学生,激发其求知兴趣和参与欲望。③全体学生参加的“全景戏”,人人参与,各尽才艺,尽兴尽趣,渐入佳境,进入忘我的自学境界。④师生互动,摩擦起电,火花碰撞,学生产生求知兴趣与欲望的高压放电现象,坠入“欲火”焚烧,虽死不离最高自学境界。
第五,科学使用传媒技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自学的自由王国——这是辅助。现代传媒具有逼真的声光图像情景效果,立竿见影,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力度大,对渲染气氛,诱发情感,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有重大成效。但这是“浅表性地震”,“破坏面积大,震撼程度小。”要适当借助技术资源,慎重选择传媒内容,合理掌控信息流量。更重要的还是师生直接参与到营造导学情境活动中,成为角色扮演者,演绎出活生生的“情景戏”来,才能让学生生成出强大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动力,把自己推入不亦乐乎的自学境界。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孩子的天真。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键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导之有法,导之有趣,导之生情,使学生的心动起来,学生方能渐入其乐无穷的学习天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开课情境,为学生整课都认真学习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和情感基础。正如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精心营造导学情境,就是为了那丰盛的一半。
参考文献:
[1]蒋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
[2]顾敏,课前导入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析[J].中学语文,2016年。
[3]冯世鑫,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年。